Page 53 - 文山州年鉴2018
P. 53
特 载
(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脱贫行动 动,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确保贫困村既有新房、
按照 “应搬尽搬”的要求,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 又有新村。涉及贫困村的财政支持微小型建设项目,允许
城镇化相结合,对居住地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直接委托村级组织自建自管。
自然灾害频发、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居住过 (六)实施教育脱贫行动
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度大的 “六类地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实现贫困群众孩子上学帮扶
区”,坚持民愿民智民力原则,做好规划设计,采取统规统 全覆盖,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构建贫困村、贫困
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等建设方式,以县城规划区、特 户、贫困人口的教育精准脱贫体系,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
色小镇、产业园区、旅游区为安置重点,利用城乡建设用 政策,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全面落实农
地增减挂钩政策,结合小集镇、民族特色村、旅游特色村 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
等建设,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合交通建设、农 适龄儿童 “控辍保学”100%。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教育惠
田水利、人饮安全、土地整治、山洪防治、中小河流治理、 民政策和学生资助政策,制定出台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在
地质灾害防治、林业生态等支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安 校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资助办法。搭建贫困家庭大学生助
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修复,确保搬迁 学 “绿色通道”,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云南省优
对象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秀贫困学子奖励经费和教育精准扶贫学费奖励经费、入学
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向贫困村、贫 交通补助、省内高校毕业生到我州 “边三县”基层单位就
困户倾斜,整合使用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灾损农房 业且服务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对贫困家庭离校
恢复重建、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等资金,集中力量解决建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加强毕业两年内未继
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 续升学学生劳动预备制培训。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
疾家庭 “ 4类重点对象”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探索采用 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
建设经济适用的集体公租房等方式,让完全没有建房能力 建设。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组织
的特困户享有基本住房保障。发挥住房对贫困群众生产生 引导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到中等
活的综合带动作用,以村寨建设为载体,推进基础设施、 职业学校就读。实行城市优质学校同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帮
公共服务和乡村环境全面提升,全面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加 扶,启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 “ 1+1”城乡结对帮扶
快转变、生活方式根本转变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确保建 共建工程。扩大优质学校民族班规模,在有条件的地方建
设一村、脱贫一村、致富一村。加大对贫困地区新型城镇 立教育扶贫示范区。
化的支持力度,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以县城为重点的中 加大科技扶贫力度,鼓励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移和
小城镇、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 转化,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支持县 (市)建立农技专
农村延伸覆盖。 家服务站、配备科普大篷车、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每年
(五)实施生态建设脱贫行动 分别在摘帽出列的县 (市)重点支持建设 10个科技脱贫示
争取国家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 范村。实施 “人才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州级每年选派 100
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水生态治理 名以上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服务。鼓励专业技术
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实施 150万亩 25度以上坡耕 人员到贫困乡村服务,对州、县 (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地、水源保护区退耕还林工程,实现应退尽退、能退则退。 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到
利用生态综合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让 “禁止开发区域” 贫困乡 (镇)连续工作满 2年以上的,给予每人每年一定
及周边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或其他生 的岗位补贴。加大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力度,每年从县乡教
态保护人员。支持各县 (市)以政府购买服务或设立生态 育、卫生、农业、科技等系统选派 100名左右中青年业务
公益岗位的方式,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 骨干,到大中专院校、省级医院和农业科研单位进行为期 1
公益林、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管护工作,带动 年的对口专业进修。选派更多的特岗教师、 “三支一扶”、
贫困人口脱贫。积极争取国家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 大学生村官到贫困地区服务。推动文化投入向贫困地区倾
完善森林分类经营和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国家级、省级公 斜,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支持挖掘保护和开
益林补偿和管护同标准、全覆盖。 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完善贫困乡村公共服
统筹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 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网络由县、乡延伸到村、组,以村
抗震安居工程、兴边富民、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统一规 级组织活动场地为依托,推进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划、统一标准,成片推进、整体提升,加快贫困地区美丽 (七)实施健康脱贫行动
宜居乡村建设。将贫困村优先纳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 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级医院、妇幼保
和年度工作计划,大力实施农村 “七改三清”环境整治行 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乡 (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