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1 - 中共清镇市委执政纪要2017
P. 401

党的基层组织履职


                善了 “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但作用发挥不明显,行业性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力
                度不大,公益性程度不高,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缺乏发展提升的空间。三是 “社会和云”发展滞
                后。在深入挖掘和汇集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相关数据,完善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上,存在资
                源、技术方面的短板。


                     三、经验体会
                     必须以大数据、大扶贫为引领,紧紧围绕 “全力推进城产教景融合发展,建成更高水平的全
                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 “一个目标、两个加强、四项重点”的工作思路,健全完善社会治
                理体制机制,着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一个目标: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体系。进一步提
                升群众满意度,确保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在贵阳市排位靠前。

                     两个加强:一是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向市委常委会申报常设议题与计划议题相结合的方式,
                向常委会汇报社会建设领域重点工作情况,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组织 “两代表一委员”
                开展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专题视察、调研活动,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充分调动职能部门参与创
                新社会建设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社会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
                障。二是加强目标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 “指挥棒”作用,加大社会治理在全市综合目标中的权
                重,通过目标考核推动工作落实。联动市督办督查局、目标办等部门,坚持日常督查指导与半年
                检查、年终检查考核相结合,督促各级各部门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采取平时记细账、年终算总账
                的方式,督促乡 (镇、社区)抓好社会治理单项目标考核。
                     四项重点:一是完善城乡基层治理。细化治理单元,推动城乡 “末梢治理”。在城市,以楼
                栋院落为单位,推动老旧小区院落升级改造;坚持以 “星级居委会”建设、 “六好院落”创建、
                “星级网格”评选为抓手,推动便民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工作逐步下沉,确保治理成效覆盖到
                城市的每个细胞中。在农村,以村组为单位,强化群众工作阵地作用发挥,开展农村群众工作室
                和村民组群众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微实事,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坚持

                “四个结合”(结合美丽乡村示范点打造、结合极贫村以村带乡发展、结合 “党建示范点”创建、
                结合农村 “三变”工作试点),通过示范打造、示范引领、示范带动,创新性开展 “五型村寨”
                创建,着力 “六有”(组织有力量、环境有美化、服务有提升、民生有改善、经济有发展、村民
                有动力)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促进社会协同。依托市级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建设,结合
                “五比五看”活动开展,坚持以党建示范、脱贫帮困、公益服务、文明新风等载体为主要方向,
                打造 “枢纽型”社会组织创新项目,开展社会组织专业发展培训,评选并打造一批优秀特色公益
                服务品牌。积极培育和支持各类互益型、专业型、公益型社会组织,初步考虑利用拥军爱军服务
                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把退伍军人引导成为中心的管理者,鼓励其在遵纪守
                法的前提下,履行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责。同时,围绕戒毒康复人员、社区矫正、
                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城市家庭邻里,以公益社会组织和社工团体为主体,以个案研究为基
                础,引入专业心理疏导和社工服务,推动社会关爱帮扶和正能量逐步覆盖。通过推进机关事业单

                位共驻共建,企业经济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抓好社工机构组建、社工人才培训等工作。三是激发
                公众参与。坚持公众参与,推动示范点建设和创新,完善基层协商治理和便民服务体系,探索打
                造社区 “一刻钟服务圈”,开展社会动员试点社区创建工作。依托清镇职教城资源,探索共建清
                镇市社会工作公益实践基地,组建职教城高职院校在校人才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社区、社会
                                                                                                      ·
                                                                                                   6
                                                                                                · 3  7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