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6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86
云南生态年鉴 2017
Annual of Yunnan Ecology
明、生态文明等数个阶段,从理念的萌芽到提出到 治建设提供了保障,也为进一步落实为法律,用何
实践,往往要经历数十年甚至百年,发展历程并非 种权利义务规范建设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提供
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从前文可知, 了方向。
如果没有五十到七十年代的铺垫,十一届三中全会 依法治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需要法律
后的环境保护建设难以快速展开;生态文明建设的 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本土性,即法律规范和规则的
正式提出是在党的“十七大”,但“十六大”时已 设计应当符合生态规律,具有正当性并能保障利益
见其雏形,加之历经“十七大”后的开展,方能在 的平衡,体现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其次,生态文明
“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方略。当前亦然, 建设的法律及其制度应当构成一个整体,法律文件
生态文明建设已“大力推进”,推进的背后是整个 之间、法律制度之间应当符合法的制定与运行规
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不 律,相互协调、有机相连;再次,生态文明建设法
能以急功近利的发展观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进 律的设计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深入了解中国的社
步伐,而要循序渐进,摸索前行。同时,还要考虑 会构成,而非盲目照搬西方法律经验。
到中国的特殊国情,这便是发展的特殊性所在,立
四、结语
足国情才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二)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国框架 综上所述,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七十
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局限于植树造林、水土保 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持等初阶性的环保方式,而是如何将过去不节约、 既是中国人民在面对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所遭遇问题
一次消耗性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过来,这也是 的真实诉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数十年执政经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 验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可以说是中国人民与中国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出发点 共产党就国家治理的转向方向所作出的共识性表
与方向,“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着眼点在于一体, 达。在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一场自上而下推进的国家
即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 治理转型中,需要决策层的智慧与胆识,同样也脱
会建设中,如何将中国人民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离不了全国人民的努力与行动。
习惯改变成为绿色发展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
境友好型的文明社会才是终点。 参考文献:
“五位一体”布局的实现需要法制的推进与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wvVX-
保障,唯有纳入依法治国的维度下,才能宏观地综 oM3NA-RM02UMTZmHFJ_XuHcr1CINHSYXIlBW_
合所有部门法和法律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 HKaJJF6wleHCjfv-7cwd5HKdCrZvUfCuhBPsrBH
个细节做出安排。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社会 1y0wipwZztXmDoCqcwlx4zb8i,2016年11月20日
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将其治国理念 访问.
具化的过程。在此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到实践 [2]新华社:《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林业工作
的变化发展,能够从中国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定与实 的指示》,载《人民日报》,1950年5月17日第1版.
施过程中反映出来。正是法律的特性使其重要性日 [3]新华社:《中央林业部召开国林业行政
益突出,一方面,激励性的法律规范有益于中国共 会议计划全国在明年造林一百四十九万七千余公
产党施政纲领的推进,与此同时,约束性的法律规 顷》载《人民日报》1952年,11月16日第2版.
范能够保障推进过程的正当性,以衡平不同群体的 [4]新华社:《确保豫皖苏三省不受淮河水
利益所得。 灾政务院发布根治淮河决定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对于 实施蓄泄兼筹方针拟定明年应办工程设治淮委员
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五位一体 会统一领导》,载《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5
发展的布局形成历史耦合,应当运用法律的手段综 日第1版.
合推进五个维度的文明建设,而不能局限于部分推 [5]《认真贯彻“护、养、猎并举的方
进。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 [16] 要求“用严格 针”》,载《人民日报》,1961年11月10日第1版.
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从法治角度对生态文 [6]郑作新:《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动物资
明建设做出安排。从政策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法 源》,载《人民日报》,1962年5月31日第2版.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