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5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85

理论研究


            展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国家决策层对生                             我调整施政方略的推动下,生态文明建设无疑得到
            态文明建设理性认识的深入。                                      了前进,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伴随社会发展模式的
                 经过历史的实践积累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                           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习近平
            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                             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
            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                             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13] 回顾新中国成
            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正是为了启示未来如
            的总任务,也就是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                              何前行。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举,相互融合,共同推                                  (一)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
            进。在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提出“大力推进生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
            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安排进入“大力                              再度审视,是人类历经惧怕自然、认识自然、改造
            推进”的层次,而在如何推进的思路上更加明确                              自然等阶段所获的经验积累和教训总结,在重新认
            具体,包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                              识到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共进的基础
            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                              上提出的生存与发展的世界观。恩格斯认为,“人
            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3] ,推进方法         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们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
            体现出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十八大                             人那样支配自然界,绝不像征服异族人那样,绝不
            还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                             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                             人们连同人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
            入党章。                                               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14] 而生态文明并非一般的生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路线的思考和决定                           态状态,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
            不断充实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                              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
            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                              旨的社会形态。”         [15] 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                              不仅仅是人们过去不保护环境的结果,更是人们
            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                              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利用资源、生产模式如何进
            “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                              行的反应,最终便是人类如何看待自身与自然的
            要理念,会上还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关系,以何种态度对待自己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与发
            “十三五”规划,规划中就生态文明建设的安排与                             展的反馈。
            “十二五”相比,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也更具                                  鉴于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进路程应立
            系统性,“十三五”期间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加                              足于对生态规律、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尊重。认识自
            快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与“十二五”的“绿                              然变迁的规律,认识不同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环
            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                              境承载力,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内在耦合联系与发
            标相比,笔者认为,“十三五”目标相对微观,                              展规律等;还要认识人类行为与自然的关联度,
            “十二五”体现的是一种理念的思路,“十三五”                             认识人类如何管理自身行为与社会构成有利于生
            应是在“十二五”理念基础之上的细化安排。                               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持,认识不同人类行为与产品
                                                               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等。回顾中国生态文明建
                 三、讨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逻辑
                                                               设的历史,正是基于对生态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
                 由前文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到发展、                           而发展变化的,未来同样需要加强对自然世界以
            由理念到实践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历经了半个多世                             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联性的认知,在尊重其客观
            纪,期间不管是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还是生态文                             规律的基础上,引导中国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方
            明的理念升级,都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                             向和方式。
            通过施政纲领推动国家发展的努力。发展至今,虽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进路程还需立足于对
            然因暂时的认识偏差或动力不足,导致生态文明建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尊重,社会中不同国家
            设的发展历程并非一路坦途,然而回顾历史也不难                             间的发展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之别。普遍性体现
            看出,在社会需求的强烈呼应和中国共产党不断自                             在人类社会的前进通常都要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


                                                                                                           23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