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昆明年鉴2017
P. 73

特 载 2017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 000亿元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                          四是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打造和谐宜居
              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                        的现代化城市。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统筹城市核心
              均增长10%。确保2020年以前,全市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区、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协同发展,构建“两核一极
              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开                        两区六廊”城市格局。打好“五网”建设五年大会战,
              放程度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区域引领、带动和                        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 000公里,实现市内县县通高
              辐射作用明显提升,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奠定坚实                        速、滇中城市双高速。建成地铁1至6号线和9号线,运营
              基础。                                              里程超过236公里,力争实现250公里,地铁网络基本形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打                       成。建设长水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推动通用航空产业综合
              造一个枢纽、当好两个龙头、搭建三个平台、建设四个                         示范区发展,打造国际航空都会。统筹建设油气管网、输
              中心、提升五个品牌”的战略部署,重点抓好七个方面                         配电网络,形成跨区域能源枢纽。推进“云上云”行动计
              的工作。                                             划,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区域性国际通信枢纽。构建
                  一是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和金融服务                       以滇中引水为骨干、中小型水源工程为支撑、水系连通工
              中心,当好全省发展的火车头。坚持进位争先、跨越发                         程为纽带的供水安全保障网。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
              展,推进“188”重点产业发展,在全省的经济首位度                        能化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提升到三分之一,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只进不退。实施                             五是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文交流中心,彰显历史文化
              “4+4”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构建工业发展新体系,                       名城魅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                        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数字创意、云媒体服务等新业态,推
              文创产业,打造中国健康之城、国际旅游城市、西部最具                        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度假、会展博览等产业融合。加大
              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之都。做大做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大数据、大服务,推动服务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
              业扩量增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大                        馆、体育馆、科技馆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
              力发展高原都市现代农业,走出一条市场开放、产出高                         程度,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大城市推介力度,提升文化
              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原都市现代农业                        影响力。
              发展道路。                                                六是加快建设世界春城花都,打造宜居宜业的魅力
                  二是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当好全省创新                       家园。大力开展城乡园林绿化,深入实施植树造林、退耕
              驱动的新引擎。加快科技创新,扩大科技开放,对接国际                        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五采区”、石漠化和水土
              国内创新资源,推动双创蓬勃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                         流失区域生态治理,全面实施大气、土壤、水污染防治行
              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集聚,创建高新区国家自主                        动计划,实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滇池保护治理取得突
              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依托产业集聚人才,                        破,外海水质稳定达到Ⅳ类,草海水质稳定达到V类,湖
              创新机制培养人才,优化环境留住人才,打造全省人才集                        体富营养水平明显降低。深入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
              聚新高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                        和“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环境整治,改善城
              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构建有利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在                        乡人居环境。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
              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是加快建设西南开放门户,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                           七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
              的开放新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                        得感幸福感。加大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的扶持力度,贫
              带国家战略,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当好引领云南和                        困县区如期脱贫摘帽。建立增收脱贫长效机制,确保脱帽
              我国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龙头。深化与南亚                        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全面改善
              东南亚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密切与京津冀、长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城乡
              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合作。辐射带动滇中城                         公交覆盖率达到100%。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
              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昆明服务+周边制造”                        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以上。织密社会保障网,建立城
              模式。深入推进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省重                         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推进公益和慈善事业健康发
              要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昆明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功能区建                         展。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
              设,加强国际友城务实交流合作,提升南博会等重大                          效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努力办好
              展会功能。积极构建区域性公共事务平台、商务活动平                         公平普惠、优质多样、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
              台、协调联动平台,提升昆明在我国与周边国家交往合作                        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教育体系。坚持健康让生
              中的地位和影响。                                         活更幸福的理念,加快建设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


                                                                                                            13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