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普洱年鉴2018
P. 47

特    载


            发展的根本路径。                                           距,更好地满足普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问题导向,转变作风、勇于担当,用务实的                           ——调整优化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两型
            精神、法治的思维解决困难问题,是推动普洱创新发展的                          三化”“五链统筹”,围绕“4+4”产业集群,全力加快
            根本方式。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普                        路,突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引进培育新型经营
            洱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                          主体,提高适度经营规模水平,组建有机产业联盟,统一
            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财政                          产品标准,构建可追溯体系,打好“绿色食品”牌,推动
            收支矛盾尤为突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和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走在全省前列,打造全国知名健康生活
            民生领域补短板任务繁重,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                          目的地。巩固电力工业,壮大非电工业。突破园区瓶颈,
            社会任务艰巨;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应用水                           优化园区布局和功能定位,引进和扶持一批生物医药、林
            平低;少数干部勇于担当、善于担当能力不足,执行力                           产工业、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
            不强,政府效能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                           值,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实现工业多点支
            视,直面问题,认真对待,着力解决,确保取得实实在                           撑,构建现代绿色工业发展体系。以大健康和旅游文化产
            在的成效。                                              业为重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构建“医、药、养、健、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游”五位一体产业链,发展全域旅游,加快融入全国全省
                党的十九大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普                        旅游圈,打造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建立健全金
            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和                          融市场服务体系,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让金融更好地成为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支持投入,为普洱加快发展带来了新                          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澜湄合作”机制的全                          聚焦聚力新业态新经济,借助大数据,搭建新平台,创造
            面推进,普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将更加凸显。只要我                          新供给,引导新需求,促进消费升级。
            们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普洱必将驶入追赶跨                             ——丰富建设内涵,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筑牢西
            越、绿色崛起的快车道。                                        南生态安全屏障,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人与自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然和谐共存的美丽普洱。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
            决胜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政                          恢复为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实施蓝天保卫、碧水
            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青山、净土安居行动计划,加强糯扎渡等库区环境保护工
            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                          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                          绿色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实行GDP、GEP双核算,强化绿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                          色发展的刚性约束,推动绿色农业特色化、绿色工业集群
            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                          化、绿色服务业高端化、绿色生活方式普及化,实现经济
            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                          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认真总结试验示范经验,进一步顺
            云南省“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目标要求,认                          应绿色发展新要求,标注新高度、赋予新内涵、拓展新领
            真落实市委“七个第一”要求,加快“六个普洱”建设,                          域,形成生物多样性丰富、功能完善、安全稳定的生态体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圆                          系,构建低碳高效、循环融合的产业体系,丰富绿色文明
            满完成“十三五”目标,全面建成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                          生活方式,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全面建成普洱
            示范区,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                          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
                今后五年,要突出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领,消除区域发展的瓶颈制约,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以                        以思宁一体化为核心的次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形成思茅宁
            赴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                          洱墨江、景东景谷镇沅和江城澜沧孟连西盟三大区域协同
            成小康社会,并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                          联动发展格局。以产城融合示范区、智慧城市、特色小镇
            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                          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城乡建设发展基金、发行专项债券
            “三位一体”大格局,全力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                          等投融资渠道,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面向南亚东
            作落实,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南亚次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
            贫困乡、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
            问题。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及能源、水利、信                          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统筹、产
            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打通普洱向外发展的“大动                           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人居
            脉”和内部通畅的“毛细血管”,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努                          环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实施好乡村振
            力提高发展水平,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                          兴战略。着力补齐“直过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少数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                          民族聚居村发展短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
            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确                          一步健全长效机制,精准对标,压实责任,巩固国家卫生
            保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                          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成果,积极开展全国
            民收入年均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差                           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

                                                                                                         1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