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十)
P. 83

人物志


            义同志联合会。1947年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成立,黎又霖任民革地下工作
            委员会成员和民革四川省负责人,受命以聚康银行业务专员身份,从事军运策反和营救难友等

            工作。由于奸细告密,1949年8月19日,黎又霖被捕。国民党特务头子徐远举对其审讯,以“地
            位”“权力”利诱均遭拒绝。特务将黎又霖关进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戴上18斤重的铁镣,并经

            常施以酷刑。黎又霖坚贞不屈,于11月25日,在一张草纸上写下了两首绝命诗:“卖国殃民恨
            独夫,一椎不中未全输。琅珰频向窗间望,几日红军到古渝?”“革命何须问死生,将身许国
            最光荣。今朝我辈成仁去,顷刻黄泉又结盟。”27日,黎又霖和其他难友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

            歌乐山。1950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追认黎又霖为革命烈士。



                                                        杨伯瑶



                 杨伯瑶(1895~1972),原名荫春,彝族,清末大定中箐人,祖籍毕节燕子口,赤水河扯勒
            彝后裔,幼年读家塾。1919年“五四”运动后,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毅然离开土司家庭,到

            广州驻军龙腾庄部任连长,后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其间,聆听孙中山、周恩来等讲述革命道
            理,又受同学中的中共党员影响,思想日趋进步。1926年7月,参加北伐,转战湖南、湖北。次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便借父丧辞归故里。在故里,杨伯瑶宣布取消佃农向

            土司交纳鸡租、猪租、扯手线和马草粮的旧例,取消严格的等级关系,不要人们称呼老爷,按
            世谊和年龄称呼叔、伯、兄、弟,不受馈赠,不要佃户送礼、拜年、祝寿,佃户进屋招待同吃

            同坐。同时,重视发展地方教育。出资办学,招收附近儿童入学,给贫困子弟发笔墨钱,鼓励
            其奋发上进。常资助贫困户,收养10多个孤寡老人和孤儿。倡导并组织农民修通中箐到石板、
            兴隆、八堡、新开和毕节的乡村大道。组织商队护送到中箐赶集的商人,明令不准在场上拉兵

            派款、赌博。带领亲属及乡民植树护林,不准乱砍滥伐,有效保护海马箐方圆数十里的山林。
                 1932年,宋醒任黔军旅长兼贵州第二路司令官,驻防毕节,宋醒邀杨伯瑶出任参谋长,杨

            伯瑶婉辞。宋醒书“此地可称干净土,知君不是等闲人”以示仰慕。杨伯瑶的黄埔同学多为国
            民党军政要员,多次邀其出山,均被一一辞谢。1935年4月,薛岳任驻黔绥靖主任,邀其出任川
            滇黔边区少将民团指挥官,杨伯瑶勉为其难仅任职半年。云南省主席龙云拟任杨伯瑶为少将旅

            长,亦被其婉言谢绝。
                 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红六军团在黔西、大定、毕节创建红色苏区期间,派干部到

            大定八堡发动群众组织苗民独立团。杨伯瑶制作红旗,书写“欢迎红军打富济贫”“欢迎红军
            救国救民”等标语张贴,并亲自迎接红军,杀猪款待,开仓献粮,献出枪支弹药和银元支援红

            军。红军部队转移时,将3名掉队红军战士收留在家住3年后,出资送其回乡。杨伯瑶注意民族
            团结,妥善处理中箐杨姓彝族与六寨苗族长达150余年的民族纠纷,消除杨、梅两姓仇怨。从自

            家的地产中划出40余亩作花场坪,并竖立石碑,题写“舞花台”,供苗族同胞跳花场之用。每
            逢跳花节,皆杀猪摆酒招待跳花苗胞。
                 大方解放时,杨伯瑶参加支前活动,欢迎解放军。组织人员将中箐家中的750公斤稻谷送到



                                                                                                           3841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