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十)
P. 61
人物志
举后不想为官,志在教书育人,是清末毕节著名的教育家。
同治十三年(1874),杨绂章出任毕节松山书院教习。光绪十八年(1892),任松山书院
院长。其“立教以存心,立品为体,以储经济、达时务为用”思想,主张办教育要矢志不移、
专心致志。要把品行教育作为本体,并通过教育积累知识能力,顺应社会需要,学以致用。杨
绂章教学耐心、细致,每次讲学都着重讲清文义、句读、结构、章法、音韵等等。严格要求学生
“住堂学习,不得旷课”;自己以身作则,终日不离讲堂,学生有疑问随即解答,弟子们受益匪
浅。杨绂章曾编印生员诗文《松山课士录》流布乡梓,编印《制艺浅说》发给生员作考试范文,
每月捐出薪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生员,还捐献松山书院东面自家的土地,扩建校舍。二十七年
(1901)秋,杨绂章将书院改为毕节县“求是学堂”,成为贵州最早的两所新学堂之一。
杨绂章不仅是杰出的教育家,而且能文善诗,曾著有《留真集》一卷。在凉山彝族自治州
雷波县马湖,至今还保存着杨绂章《赞马湖》的一首七律诗:“碧波无际接天长,应识龙宫此
处藏。前数百年腾赤骥,亘三十里傍黄螂。湖心月照珠成彩,水面风摇镜有光。要得招堤柳桃
李,依稀光景是钱塘。”在原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向义编印的对联专著《六碑龛联语》中,收录
了杨绂章留在南岷山寺的一副长联:“曾栖石隐,溯往来九井,尚留一半痕残,喜此地养可清
心,浴可除垢,伏可韬光,松静月明中,最难忘剑磨白水,波洗红尘,印濯绿波,玉斟碧液;
久住金仙,量远近诸峰,共有十三景胜,想当年关能延寿,行能步虚,飞能驭气,林高日照
处,好细认鳌跨丹山,鹤眠翠巘,龙登紫洞,虎卧黄坛。”
柏格理
柏格理(1864~1915),原名撒母尔·波拉德,英国人,循道公会成员。清光绪十三年
(1887),由英国差遣会派往中国云南昭通境内传播基督教。三十年(1904)七月,经安顺牧
师党居仁介绍,威宁苗族民众结队到昭通找柏格理奉教。次年,柏格理到威宁石门坎建立教
堂。宣统二年(1910),建成光华小学。当地及附近的地主、豪绅看到苗民多皈依基督信教,
而且见苗族子弟努力求学,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于是逼迫苗民搬家,没收苗民土地财产。柏格
理便申报英领事向外交司交涉,迫使云南总督、贵州巡抚责令地方官员查办,使苗民子弟读书
自由和苗民信教自由得到保护。柏格理妻子、英籍护士韩素珍主持石门坎医院工作,免费为苗
族群众看病发药。石门坎附近有麻风病患者,柏格理从世界麻风总会争取到资金,购药发给患
者。三十二年(1906),柏格理同李司提、张约翰、杨雅各、张武、王西拉、王圣模及昭通的
5位汉族教师,研究苗族语言,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简易苗文,成为当地苗族通用文字。
1913年,光华小学有苗族学生毕业,柏格理选送学业优秀者赴成都协和中学就读,其后又送华
西大学深造,为苗族培养知识分子。其间,柏格理以苗族教徒杨雅各为师学苗语。学会苗语
后,柏格理深入苗族村寨传播教义,启发苗族人民革除陈规陋习,改变落后生活方式,尽力
为苗族人民排忧解难。1915年,石门坎伤寒病流行,光华多数学生亦染病,柏格理夫妇为患者
精心治理。为护理学生,柏格理染上伤寒病,于9月16日病逝。柏格理的遗体被苗民安葬于石
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