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217

第二十六篇 社会生活









                                            第二章 方 言










                 毕节地区自古以来就生活着多个民族,由于民族群体的众多而呈现出各种语言交汇复杂的

            状况,而各族语言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民族之间有一部分人懂另
            一个民族的语言,他们就凭此在长期的历史中相互交际和往来,没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主体

            语言。汉族进入毕节地区后,汉语很快让人们认识到其重要作用,逐渐作为交流的中介语言,
            在不长的时间内,汉语得到了大面积推广,而在这一区域内最后普遍成为主要的交际语言。汉

            族人的来源遍及全国各地,语系也较复杂,但主要的基本成分是川、黔、滇、湖广语言。经考
            证,毕节地区语言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川、滇、黔方言区。这一方言区的语言具有地域、民族
            和历史遗留特色。




                                            第一节     语     音




                 毕节地区汉语语音有三个较明显的特点:

                 1.全国各县分别受周边区域汉语影响。毕节受四川、云南相邻地区影响;黔西受贵阳、
            遵义影响;大方相对较独立,但受当地少数民族语音的影响;织金受安顺、普定、贵阳、清镇

            影响;金沙基本与遵义语音相同;威宁、赫章较多是受云南与毕节地区相邻地区影响。除此而
            外,各县汉语语音逐与当地少数民族相互影响。
                 2.毕节地区汉语语音有4个调类。(1)阴平,调值55,例“东”“山”“高”“巅”。

            (2)阴平,调值33,例“明”“白”“胡”“涂”。(3)上声,调值213,例
            “道”“路”“漫”“看”。④去声,调值51,例“水”“淌”“满”“浒”。普通话的上声

            与毕节话的去声调值基本相同。
                 3.毕节地区汉语语音中有一些地方特色语音,分列于下。①普遍不分的声母“1”“n”,

            例如“牛”“流”“女”“昌”“栏”“南”没有区别;声母“h”“f”在和有的韵母结合时
            失去“h”,例如“胡”“福”同音,“虎”“府”同音,“户”“富”同音;“Z、C、S”与

            “zh、ch、sh”不分,在威宁、赫章偏重于“zh、ch、sh”,其他县则没有“zh、ch、sh”只
            有“Z、C、S”。②韵母分不清的主要是“n”和“ng”(称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毕节地区
            的汉语音中除了“an”和“ang”大多数能区别外,其他的“n”和“ng”基本不能区别。有



                                                                                                           3663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