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215
第二十六篇 社会生活
不时以口弦回应。若双方同意,一群姑娘和一群青年便相约到花场边沿的草坡上,姑娘们用伞
围起圆圈,把青年们也围进去,对唱情歌。入夜,明月朗照之下,宽阔的花场草地上,仍有数
百对情侣,絮絮低语,轻声吟唱。若双方情意相投,第二天继续去花场上加深感情,若一方已
无意,则可在花场上另行物色可意之人。第三天鸡日为送客日,大多是相爱的情侣再次聚会。
青山花场每年都要举行芦笙舞、赛马、摔跤、斗鸡等活动。
仡佬族吃新节 过节日期,各地略有差异,毕节市为每年农历七月第一个逢巳(蛇)日,
大方县为第一个属龙日,织金县为第一个戊日,黔西、金沙县与上述各县时令相同,日期不固
定,择吉而事。时值孟秋,丰收在望,由寨老率众,在田间选取新熟作物,以作供奉,纪念祖
先开荒辟草功业,并祈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金沙县茶园乡永丰村仡佬族吃新节,以传统
体育运动打篾鸡蛋(竹篾条编的球)为特色,于每年七月初七日举行。参加活动者自愿组合为
若干队。队员不分性别、年龄,但得人数相等。活动以一宽阔平坦绿茵草地作场地,以对打和
追打两种方式进行,打法则用拍击方法。对打,须划定边线、底线和中线,在划定区域内比
赛。若一方所击发的篾鸡蛋打在对方队员身上,称为被烧倒,负一次,胜队则为吃蛋一次。若
拍击的篾鸡蛋越过边、底线者,称为漏毛,击发不过中线者,称为内闷,均为失误。全场比赛
以吃蛋次数判定胜负,吃蛋12次者,为胜。追打,则先划定中线,再在距中线50米、100米或更
远的地方划出底线,仍以手击方式进行追打。先在中线争球,而后追打,以将篾鸡蛋击出对方
底线为胜,被击出底线者为负队。负队淘汰,另一队上场,与胜队鏖战。
红岩布依族蚂螂节 红岩大山,地处威宁县西北角,有一片宽阔平坦的草地。红岩大山下
小河两岸,散落着大大小小布依山寨。每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和十五,红岩乡的布依族群
众和云贵两省毗邻地区的各族群众都要汇聚到红岩山麓的草地上,欢度蚂螂节,多时达万人。
节日期间,一群群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对唱情歌,民间艺人则竞相弹奏月琴、吹奏唢呐。蚂螂是
用碎布捆扎而成的圆球,外层用五彩丝线缠绕,并带几缕流苏。打蚂螂活动开始,先是几个男
女老人或中年人进入约200~300平方米的蚂螂场,进行对打示范。然后青年男女陆续入场,男
女各排成一行,相隔3丈许。一般是一男一女对打,或两男两女交叉对打,打法为推挡。传说红
岩布依蚂螂节已有600多年历史。早年,布依族居住在稻田连片的地方。有一年,稻谷正在抽穗
扬花,遽遭蝗灾。人们以石击打蚂螂(蝗虫),打不走蚂螂,反而打坏庄稼。而用稻草扎成草
球,各站在田塍一边,对打草球,吓跑蚂螂,获得丰收。于是就将打蚂螂作为欢庆节日的一种
娱乐活动。明洪武年间,这里的布依祖先迁徙到红岩落脚后,不忘故土风习,便把农历正月初
一、初二、初三和十五定为蚂螂节。
百草坪彝族赛马节 百草坪位于威宁县盐仓区和赫章县妈姑镇交界的芦虹山,面积600多
亩,为黔西北最大的彝族赛马节活动场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从威宁、赫章县及其他地方赶
来欢庆赛马节的彝族同胞多达3万余人。每到赛马节,男青年手拿马铃铛,跳起铃铛舞;姑娘
们跳起酒礼舞、撒麻舞、燕麦舞、芦虹彝舞。苗族青年男女也来参加盛会,跳起芦笙舞。成千
的各色骏马,脖子上挂铜铃,佩戴红绸大花,齐集草坪上。晌午时分,由当地干部和各方长老
共同协议,从中挑选出100匹骏马进行决赛。骑手有彝家青年小伙,也有彝家姑娘。百匹骏马排
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