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九)
P. 21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八堡跳花节 相传已有百年历史,为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节日。花场坐落在大方八堡
            六寨山背后大坪子上,占地约4万平方米。四周山坡上林木葱茏,为花场游方区,并辟有花鸟

            山观花斗鸟,平旷处为赛马场,中央一片为跳花场地。中间花台上,花杆顶端6匹大红彩绸迎
            风招展。每年五月初五,参加跳花节的有大方县和来自毕节市、金沙县等地的各族群众4万~5

            万人。是时,当阿优(寨老)一声令下,跳花开始,全场欢声雷动,鞭炮齐鸣,苗族青年男女
            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在花场上结识的苗族男女青年,次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青年即增赶筛
            (找朋友),找自己的意中人联络感情。待到桃花盛开时节,进行阿兹(赶月亮)。农历三

            月,每当月朗风清的夜晚,男青年背着芦笙,来到女方家房前房后,吹奏兹安(箫),以悠扬
            婉转的曲调倾吐求爱的心声。女青年听得箫声,知道心爱的人已如约前来,即口弹阿江(口

            弦),出来迎接。于是,二人相伴上山,在融融月色下,对唱情歌,互诉衷情,相约跳花节上
            订终身大事。五月初五,对对情人在花场相会。姑娘当众让小伙子从自己身上解下“×”字肩

            带,并让小伙子给自己系上一副青围腰;姑娘则送去一条精心编织的腰带,让小伙子系在身
            上,当众定亲。然后,姑娘仪态大方地拉着情人,穿过人群,走向食品摊位,两家亲友紧紧相

            随楞亦单(认亲戚)。小伙子买一摞摞圆圆的发粑,随着姑娘的介绍一一相认亲戚。先称呼而
            后请唠抓磅(吃粑粑),一对有情人得到双方亲戚的承认。随后,小伙子吹着芦笙,姑娘高撑
            油纸伞,弹着口弦,或漫步花场,或上山游玩,或观看斗鸟和赛马。花场归来,进行称亦构

            (请媒人),男方家请人到女方家提亲,良缘成就,秋后结婚。
                 神仙坡跳花节 神仙坡地处纳雍县与水城县交界的以角梁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纳雍以

            及邻近毕节、大方、水城的苗族同胞和其他各族群众3万~4万人赶到神仙坡举行跳花节活动。
            上得山来,苗族同胞以支系团聚山头,彝族、布依族、汉族亦各聚岗峦。此时的神仙坡上,万
            伞齐张,花团锦簇。待到午时,日影正中,一山歌声迸发,万声随之唱和,欢歌齐唱,穿云

            透空,声传10里。苗家青年,千笙并奏,闻歌起舞,翩若游龙。同时,斗牛的、赛马的、斗雀
            的、斗鸡的、放鸽子的,摔跤的,吹芦笙耍杂技的,争相竞技,跳花节盛会达到高潮。之后,

            千家万户苗族同胞席地而坐,把所携带的食品罗列于草坪开始野餐。外族宾客被热情邀请共进
            野餐,开怀畅饮。傍晚,歌潮平静,舞蹈停止,苗族青年男女在暮霭中开始谈情说爱。草场边
            沿,灌木丛中,双双对对,低吟浅唱,倾吐爱慕之情。情投意合,便互赠披肩、彩带、鞋垫、

            手镯、项链、耳环之类,以作定情之物,永结同心。
                 青山花场 青山又名凤凰山,距织金县城17千米。山顶有一片宽阔千余亩草地,是贵州中

            部规模最大的苗族跳花场之一。每逢一年一度的花场节,聚会者有来自织金、纳雍、大方、黔
            西、普定、清镇、安顺、六枝、水城的苗族和其他民族群众约5万人。青山花场于农历七月十三

            日后的第一个羊日起跳。由此,青山花场又叫青山羊场。第二天继续跳花。第三天即鸡日则移
            到青山南2千米的独山花场。跳花首日上午10时左右,赶花场的人基本到齐。苗家姑娘们在花场

            外脱去行路服,换上节日艳装进入花场。已婚女子将长发梳挽在脑后,用木梳挽成发髻。姑娘
            们梳着两条辫子,在辫梢上加少许彩线,盘在头顶。每个姑娘手撑一把花伞,花团锦簇地站在
            一起。男青年三五成群在姑娘群里来往,不时演奏着芦笙、竹笛、口琴、二胡、箫,姑娘们也



          3660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