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79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世。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黔西州诗人张琚,时人将其与有“西南巨儒”之称的遵义著名
经学家郑珍并称为“黔中二子”,著有《焚余诗稿》。有清一代,境内最为杰出的诗人,当首
推大定(今大方)府亲辖地人章永康,著有《瑟文集》《瑟诗钞》《瘦梅书屋诗存》《海粟楼
诗稿》《海粟楼词》《絮吟红馆词》等诗文集,黎庶昌赞其诗作“牢愁悲思,有屈子 遗风,
莫友芝将其诗风与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相比拟,近人有评:“章永康是道(光)咸(丰)黔中
诗坛上光芒耀眼的诗星,诗词兼工,尤以词为高,在中国近代词坛上也堪称名家。”另外,境
内诗文有名者,还有毕节的邱煌、陈瑜、罗英、路斯京、陈庚、路璜、吴湛溪、邱宝森、路朝
霖、康兆寅,大方的吴兰芳、宋璠,黔西的史获州、任衡、高文亮、赵文光、潘桐、潘桪、潘
如樽、徐火道、熊朝滨、毛登峰、毛仙樵,平远的谌显模等。
清代,境内出现了一些女诗人,有周婉如、陈枕云、路秀贞、谭兰英、明巧珍等。以周婉
如、陈枕云为杰出代表,周、陈并称“贵州两絮才”,周婉如有《吟秋山馆诗词钞》传世,陈
枕云有《滴碎愁心集》传世。
同时境内也出现了一批以汉文写作诗词的彝族诗人,以余家驹、余达父、余珍、余昭、安履贞
(女)、黄思永最为杰出。安履贞被时人称为“乌蒙奇女”,与余昭结为伉俪。余昭著有诗集《大
山诗草》,收录诗作350余首;安履贞有诗集《园灵阁遗草》。
清代,先后在境内任职的一些外籍朝廷命官,他们在任期写作的诗文作品,也是境内文苑
的一道光彩。康熙年间(1662~1722)曾任平远州通判的黄元治,雍正年间(1723~1735)曾任
黔西知州的鲍尚忠,道光年间(1821~1850)曾先后任大定知府的姚柬之、黄全中,曾任黔西知
州的吴嵩梁等均有诗文传世。
民国时期,毕节最负盛名者为周素园。其著作在文化上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与周素园交
谊甚笃的彝族著名学者、诗人余达父(名若瑔),于《 雅堂诗集》之后,又有《罂石精舍文
集》《蠖盫拾尘录》刊行,其诗文著述颇为省内外名家赞许。大定县简书著有《商君书笺证》
《旬子笺证》《墨子笺证》《公孙龙子笺证》。《商君书笺证》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宋蛟
有“民国才子”之称,著有《清凉仙子吟稿》《吴铁庄传》等诗文,民国初年,文通书局曾出
版其长篇谴责小说《梦中梦》(前三十回),是为黔西北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民国
26年(1927),王宝珩、赵泉生等成立耆社,大定诗坛为之一振,景从者如流。诗社前后持续
活动8年,产生诗词1000余首。黔西县张醒汉能诗善文,尤以民国8年(1919)所作《黔西县学
生联合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宣言》影响为大。丁扬斌诗放达,黎又霖诗平实,姜磻溪
诗作明白晓畅。黔西有诗集行世者还有熊渭全、刘从忠、史秋萍、李花溪、丁渭泉等。金沙县
以方伯鸾、林正良、兰芸夫最负文名。织金县主要诗文著作有王雨山著长篇白话小说《海南遗
传》,民国19年(1930),由文通书局出版。谌湛溪著《柏余集》,民国21年(1932)印刷出
版。黄理清著有《醉依楼诗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苏晓星在《西南文艺》发表短篇小说《模范妈妈的女
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者在公开出版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1956年,
谈治华在《红岩》创刊号上发表小说《二秀出嫁》,入编重庆出版社小说选集,且以《二秀
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