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205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5.文艺创作。至2008年,
            毕节地区群艺馆创作的作品有

            6个获全国奖,其中戏剧小品3
            个、舞蹈作品1个、美术作品2

            个;获省级奖32个,其中戏剧
            小品4个、音乐作品7个、舞蹈

            作品8个、美术作品13个。另
            有各类群艺论文10余篇、歌曲
            创作百余首在全国及省地级刊物上发表。

                 6.组建业余艺术团体。20世纪90年代,组建毕节小杜鹃少儿艺术团。2001年后,先后组建毕
            节民乐团、毕节管弦乐团、毕节女子杜鹃合唱团、毕节红杜鹃京剧艺术团、毕节军乐团,并经常

            对上述艺术团体作业务指导。


                                              三 县级文化艺术馆



                 机构及馆舍建设 县市文化(艺术)馆。20世纪50年代初,各县先后建立文化馆,组织当

            地群众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1950年,建立威宁县文化馆,以威宁县党部为馆舍;1979年、
            2003年先后撤旧房建新房;至2005年,有用房2776平方米。1952年3月,建大定县文化馆,1958

            年改名为大方县文化馆;馆址位于大方县城中街杜家祠堂;至2008年,县文化馆占地面积约
            3000平方米,有用房2722平方米。是年,建织金县文化馆,馆址设于斗姥阁,1964年迁南门;

            至2005年,有用房999平方米,有职工4人。1953年1月,建黔西县文化馆,馆址在县东路;1957
            年迁工商巷,次年迁文化路11号,21世纪初迁东山剧场;至2005年,有用房3700平方米。1953
            年,建毕节县文化馆,馆址设在威宁街,1960年迁小校场,1993年更名为毕节市群众艺术文

            化馆;至2005年,有用房1500平方米。1953年,建金沙县文化馆;至2005年,有用房2776平方
            米,有职工16人。1956年,建纳雍县文化馆,馆址在县城大十字水巷子一侧,1965年迁县政府

            印刷厂;至2005年,有用房2600平方米。1956年,建赫章县文化馆;至2008年,有用房1500平
            方米。
                 县文化(群众艺术)馆活动 1.文艺演出。20世纪50年代,各县文化馆组织农村俱乐部和

            城镇街居民业余文艺演出为主。1962~1965年,以文化馆人员为主,或以组织“乌兰牧骑”式
            文化工作队,或配合机关业余文艺组织进行文艺演出。毕节县文化馆排练自创话剧《弯腰树之

            歌》《炉火熊熊》公演。大方县文化馆先后协同大方县机关业余话剧团、大方县医院在县城排
            练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红岩》《抓壮丁》《年轻一代》数十场;组建农村文化小分队到

            六龙、坡脚、马场区演出。1966~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各县文化馆工作开展不正
            常,很少有文艺演出。70年代,文艺演出逐渐恢复,各县文化馆组织文艺宣传队,深入城乡进
            行文艺演出。毕节县文化馆在1978~1983年间,两度组织农田基本建设宣传队到农田基本建设



                                                                                                           313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