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497

第二十三篇 体育 卫生


            独活、黄芩、辛夷花、苍耳子、地骨皮、鸡蛋参、杏仁、潞党参、野丹参、黄毛耳草、紫草、
            半夏、天南星、茯苓、猪苓、女贞子。桃仁、卷柏、斑蝥虫、山桂。

                 少数民族用药 为多民族杂居地,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有
            的还形成自身的医学体系。地区中药资源普查共收集苗族、彝族、布依族等民族中药122种。回

            族按伊斯兰教教义心净、身净、食净、衣净、居室净要求,注重生活卫生,流行病、地方病较
            少。一旦生病,主要用自然药物治疗,不信巫医鬼神。回族生活中使用汉语,所用药物与汉语

            同名同实,许多药物纳入官药。彝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认识大量药草,创造不少单方、
            验方。在治疗方法上,除用药物内服外敷之外,还有拍法、追法、刮法、按法、放血、刺割等
            外治疗法。苗族治骨折,正骨后使用接骨术,见血飞、三百棒、大鹅儿肠等药物捣绒外敷,

            用鲜杉树皮包扎固定,疗效显著,消肿和愈合都较快速;且药物易得,经济方便。彝族用朝天
            罐、车前草、牛儿大黄、马鞭草、旱莲草等治疗急性肾炎,只要两三天水肿和血尿即消,腰痛

            腰胀等自觉症状大为减轻。布依族常用药不下100种。其用三颗针于痢疾、肠炎,用白英于肝
            炎,用岩豇豆于颈淋巴结核和止咳化痰,均有显著疗效。地区中药普查收集到的药物中筛选出
            疗效较好的122种少数民族用药,其中苗族76种,彝族24种,布依族19种,其他民族3种。




                                         第九节 其他卫生工作




                                             一 药品监督检验机构




                 毕节地区药品检验所 1965年前,毕节地区防疫站内市设药品检验室,开展药品检验工
            作。1965年5月,省编委批准建立毕节专员公署卫生局药品检验所,在城内百花路8号原福音堂
            办公。1966年,内设中药室、化学室、生测室。1972年1月,将毕节专署药检所并入毕节地区防

            疫站,设置药品检验组。1976年1月,恢复药检所建制,更名为毕节地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药品
            检验所(下称地区药检所)。1978年,增设办公室。1980年8月,财政拨款在毕节城关翠屏路建

            600平方米业务用房,地区药检所由百花路8号迁翠屏路办公。1986年8月,财政拨款37.6万元购
            天河路104号1626.6平方米砖混结构房办公。所内设办公室、技术管理室、化学室、生测室、中
            药室、财会室。1987年1月,创办《毕节地区药品监督与信息》,每年4期,当年出刊3期,宣传

            《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药品外观鉴别常识、药品监督检验结果。1994年3月,毕节地
            区药检所申报计量认证,成为卫生系统首家获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计量合格证书单位,当年获

            毕节地区3项科技进步4等奖,1项贵州省首届科学技术大会奖。是年,进行1万人次药物滥用调
            查。2001年10月,毕节地区药品检验所从毕节地区卫生局划出,隶属于毕节地区药品监督管理

            局领导。
                 县市药品检验机构 1982年6月,成立大方县药品检验所;1982年8月,毕节、黔西、威宁
            分别建立县药品检验所;1986年3月,1986年11月,织金、纳雍县分别建立县药品检验所;1990



                                                                                                           293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