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3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493
第二十三篇 体育 卫生
平方米,黔西县公司896平方米,金沙县公司921平方米,织金县公司883平方米,威宁县公司
1208平方米,纳雍县公司1712平方米,赫章县公司743平方米。
2.仓库管理。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毕节地区中药材系统仓储设施逐渐改善,商品
保管也逐渐规范。做到分类储存,货位编号以便查对;堆码苫垫以防潮湿;入库验收,出库复
核以便盘点;坚持商品先进先出以防陈腐;防火防盗,有消防设备,夜间库门加锁。60~70年
代,贯彻供销总社仓库工作条例,对商品保管工作提出8条要求:①商品分类存放,编号定位,
悬卡标量;②堆码整齐安全;③有适应各类药材性质的存放条件和保护措施;④易燃易爆,有
毒商品按有关安全规定存放和保管;⑤库内无火源,无带电线路;⑥仓库与生活区、加工厂、
车间、油库严格分开;⑧保持库区清洁卫生。1980年开始,开展以商品保管养护好、服务思想
好、指标完成好、安全生产好的竞赛活动。通过活动,加强全地区药材系统的仓库业务管理。
90年代初,全地区药材系统要求保管人员做到勤检查、勤翻晒、勤整理;无火灾、无盗窃、无
霉烂变质、无走油、无虫蛀、无鼠咬鼠屎。设置质量检验科室,逐步建立药品检验制度。90年
代后期,区内药材购销业务萎缩,多数中药材仓库处于闲置,少部分仓库租给烟草系统或其他
单位堆放烟叶和其他物资。
3.中药材库存。1965年,全专区纯销售58万余元,年末库存105.68万余元,库存额占销
售额的182%。1970年,纯销售79.2万元,年末库存181.45万元,库存为销售额的229%。
1975年,纯销售129.12万余元,年末库存额200.88万余元,库存为销售额的156%。1982年,
纯销售131.3万余元,年末库存额153.56万元,库存额为销售额的117%。1988年,纯销售
234.34万元,年末库存额365.01万元,为销售额的115%。地区药材公司约占60%,各县药材
公司约占40%。
4.中药材炮制。民国时期,各县的个体诊所、药店根据中药配方的需要,按传统方式炮制药
材。方法有蒸、炒炙、煅等,设备简陋,工艺欠规范。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沿袭未改。1956
年,各县相继成立中药材公司,都先后设置加工房,有专人负责对外调药材挑选、加工、打
包,同时炮制部分中药饮片供应本地。仍沿用刀砍、斧剁、秤砣砸、槽碾等方法,炮制质量不
很稳定。1958年,毕节地区中药材公司开始供应中药饮片。当时只有两间共180平方米的加工房
和手工切制用的刀桌。1975年增添1台切药机。1966,加工炮制中药饮片37个品种,生产910千
克;1978年炮制63个品种,生产16434千克;1987年为88个品种,年生产2.92万千克;1995年为
97个品种,年生产1.87万千克。1999年为101个品种,生产2.01万千克。生产技术由单一的粗制
发展到规范化的精制,供应范围由地区机关所在地扩销到全地区各县,基本上满足全地区中药
饮片配方供应。1993年,建立毕节地区中药饮片厂。
中药材经营 1953年前,中药材销售由民间个人自由购销。1953年实行计划经济,中药材
购销业务仍由供销系统兼营,但经营不全面,未开展批发业务。1956年底后,全地区中药材专
业体制逐渐形成,根据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业务。
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