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3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成《毕节地区农林昆虫名录》;1974~1985年参加《贵州省农林昆虫志》编写,在全省进行调
查,入志的有鳃金龟科等7科、歪鳃金龟属等52属、粉歪金龟等118种。
(2)粉虫研究。1957~1975年,地区农科所进行《黏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20世
纪60~70年代,威宁县农科所完成《黏虫在威宁县的发生规律研究》,1978年,两项目均获贵
州省科学大会奖。1978~1981年,地区植保站、农科所,参加全国黏虫迁飞研究,主持贵州省
黏虫迁飞研究。1980年,地区植保站《贵州省黏虫迁飞研究》获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次年获
省农业技术改进推广一等奖;1982年,《全国黏虫迁飞研究》获国家农业部一等奖、国家科技
成果三等奖。1978~1980年,地区农科所进行《毕节大发生代黏虫研究》,明确毕节黏虫大发
生代第二代,虫源有本地麦田的一代黏蛾和外地迁入蛾,以东南方向的迁入蛾为主。1980年获
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78~1982年,地区农科所调查黏虫寄生性天敌,查明有黏虫黑卵蜂等21
种,随即研究对黏虫的影响和利用途径,1982年获农业技术改进推广三等奖。1982~1985年,
地区农科所进行《黏虫为害水稻产量的影响及防治指标研究》,提出黏虫为害水稻防治指标的
经济价值,1986年获地区科技讲步二等奖、省四等奖。1984~1986年,毕节县植保站参加全国
《黏虫异地预测预报》研究,198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大螟在玉米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1958~1965年,地区农科所研究大螟在毕节的
发生规律,及有趋玉米5~7叶幼苗产卵的特性,提出预测和防治技术,在贵州省内广泛应用,
1980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4)烟草蛀茎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1987~1988年,地区植保站研究为害严重的烟
草蛀茎蛾,明确其发生危害规律,总结提出防治方法,应用效果显著。1991年获地区和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和四等奖。
(5)柑橘叶螨综合防治技术研究。1988年,地区农科所调查毕节县赤水河柑橘园的害虫及
其天敌。据查,害虫以红蜘蛛、黄蜘蛛为主,天敌以大赤螨为主;并查明其消长规律。是年,
引进红蜘蛛的天敌尼氏钝绥螨,在4亩橘园释放4万头,同时在所内进行人工繁殖成功。1991
年再次释放3万头,1995年,尼氏钝绥螨成为强势种群,扩大到4000亩,害螨从开始时每叶604
头,下降为每叶不到5头,为地区内采取生物防治成功的典范。1996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6)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测方法研究。1994年以前,地区内重点测报和防治的小地老虎,
是采用经验预测,1994年,通过分析1985~1994年的历史资料,发现上年9月份降水量等3个因
素,与当年小地老虎发生趋势密切相关,进而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评价模型。1995~1999
年,用此模型试报,准确率为100%,预报可于4月10日发出,比以往提早15~20天。2000年,获
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2.作物病害防治研究。(1)玉米丝黑穗病研制。1958地区农科所进行玉米丝黑穗病侵染
试验,明确玉米丝黑穗病是由土壤侵染而导致。1959~1979年,采用20%萎锈灵、0.5%托布津
等农药进行闷种、拌种处理种子;1980~1983年,参加全国禾物类作物黑穗病协作研究,筛选
出25%粉锈灵拌种防治,效果好,均应用于生产。1981年起,进行玉米种植资源抗病性鉴定,
1987~1990年列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农科院主持,毕节地区农科所参加,在毕节共鉴定
2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