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1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西马以良马知名;南宋和元代,本地区成为军马供应地之一。明代在实行军队屯田。屯田军人
多来自中原,带来比较先进的耕作和饲养技术,使用吊桶、水车、枧槽等提灌工具。弘治年间
(1488~1505)引进核桃种植。明末清初,传入高产作物玉米,清代后期成为旱地主要粮食作
物。清代前期传入马铃薯,后成为高海拔地区的主要作物。清雍正八年(1730),威宁顺田坝
从云南鲁甸引进梨枝条嫁接成功,后发展为国内著名沙梨类优良品种威宁大黄梨。乾隆初期引
进桑蚕饲养和缫丝技术,桑树栽培在兴起。道光五年(1825)引进柞蚕及其放养技术。清末,
引进油茶,种于大定果瓦和茶园。
民国4年(1915)传教士引进西洋苹果在威宁县葛布栽培。民国28年(1939),毕节、大
定、黔西、织金县农业推广所从贵州省农业改进所引进烤烟种植。同年,省农改所从四川省引
进荣昌猪公猪10头,母猪55头,放到威宁县改良本地黑猪。民国31年(1942),国内水稻专家
卜慕华到贵州考察水稻,鉴定毕节地区粳稻品种,将其命名为高原粳稻,沿用至今。20世纪40
年代,黔西县农业推广所引进籼稻品种黔农5782和黔农2号,在县内大面积改糯稻为籼稻,取得
成功。四区农场引进粳稻浙大46、小麦南大2419、矮粒多(中大2509)、金大2905,选育成小
麦品种毕农1号、2号;承担全省油菜联合区域试验,选出地方芥菜型品种大黄油菜;引进烤烟
暗火烘烤技术,进行明火、暗火烘烤试验后,在烟区推广暗火烘烤。中央农业实验室引进美国
马铃薯品种赛白果,在威宁试验成功。抗日战争时期,棉纺织业有较大发展,黔西、金沙、织
金县引进棉花在河谷地带种植,均获成功。民国31年(1942),进行纳雍县寨乐、鸡场和毕节
县拱拢坪、白马山森林资源调查;次年进行大定县钟箐、文阁、木空河森林资源调查。四区农
场调查大定县油桐,查明该县有油桐60多万株。大定中心林场引进柳杉种植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是重点产业,地区科技工作的重点。1978~2005年,全地区
农口各单位获地区级、省部级、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星火奖、区划成果奖共5.62项,占获奖
总数864项的65.1%。其中种植业303项、养殖业100项、林业76项、水利52项、气象19项、乡镇
企业3项、综合农业区划9项。1981~1983年,贵州省政府设置农业技术改进推广奖,毕节地区
获奖432项,其中种植业315项、养殖业117项。1990~2005年,国家农业部设置农业丰收奖,毕
节地区获厅、部级奖70项,其中种植业52项,养殖业18项。
科学技术,促进全地区农业发展。2005年,全地区播种粮食946.11万亩,平均亩产261.3千
克,总产247.22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69.5%,2.59倍和5.08倍。在净增的206.55万吨粮食中,提
高单产增长占50.9%,扩大面积增长49.1%。增产因素主要是提高复种指数。改善肥水条件、更
换良种、改进耕作栽培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2011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为253.89万吨,其中夏粮
总产达64.39万吨,油菜籽产量达9.29万吨。威宁县获国务院首次颁发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区
实现农业总产值126.31亿元。
农业区划科技 1980~1985年,国家要求各地调查摸清区内各类资源,对资源进行分析评
价,作出发展区划。是时,地、县从事区划工作的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共2321人,完成种植
业、畜牧业、水产、农业经济、土地利用、林业、水利、水土保持、农业机械、农村能源、农
业气候、乡镇企业、城镇建设、烤烟等专业区划194份。在专业区划的基础上,地区和各县农业
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