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15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第二章 科 技










                 据考古发现,毕节地区的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制陶技术,从而告别了茹毛饮血的

            生活方式;在阴历问世前已掌握了《十月太阳历》,开始了顺应自然规律的生产生活活动;在
            春秋战国时代已掌握了冶金和金属加工技术。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充

            分应用,随着时代进步,科技普及率不断提升。在毕节试验区建设中,科技无处不在。特别是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学习和应用科技成为毕节人日常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一节 农业科技




                                          一 农业区划及种植业科技


                 20世纪70年代以来,贵州省考古队在赫章县可乐镇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文

            物中有石刀、石斧、石杵、石磨等生产和谷物加工工具。1995年在威宁县中水镇大河湾村发掘
            两座新石器时代古墓,死者下面均垫有稻谷,2号墓的稻谷数量近50千克,虽已炭化变黑,但
            颗粒饱满,轮廓清楚。证明当时已进入原始农耕阶段。同时,在可乐发掘汉代遗址一处,在可

            乐、中水和毕节青场发掘战国到西汉葬墓多座,出土文物中,除石刀、石斧、石杵、石臼外,
            己有铁桦、铁锸等生产工具,有稻谷、大豆的遗骸,残存的麻布和麻线、漆器,及陶猪、陶

            羊、陶鸡,猪、牛、马、狗的骨骼。另据《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耕田及有邑聚的记述,说明
            秦汉时期,先民已在河谷坝子定居,进入定耕农业,水稻已是主要作物之一。并已饲养有猪、
            牛、马、羊、鸡、狗等畜禽。住在山地的先民,虽然是畲山为田,刀耕火种与原始的烧坡撒播

            相比,已有很大进步。
                 境内的彝文古籍《物始纪略》中种植、农事、种子根源章节均有关于荞麦的形态和种植技

            术的记述。清道光九年(1828)成书的《大定府志》载,当时征收的公粮,旱粮主要是荞麦;
            《黔书·水西马说》载,水西马的饲料是苦荞;《贵州通志·风土志》载:“黔西荞有春荞、

            秋荞。春荞三月播种,六月收;秋荞七月播种,十月收。”说明荞麦是地区内清代中叶前主要
            的旱地作物。
                 东晋永和三年(347)成书的《华阳国志》,有平夷产茶、蜜的记载。唐至宋、元时期,黔



                                                                                                           254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