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五)
P. 89
第十七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部隆起约1米多高,约200平方米正方形的天赐台。台前方上10多级石阶,上踞高10多米,面阔约
18米,进深约10米的大成殿。殿为砖墙木结构建筑,歇山顶,飞檐斗拱,盖黄色筒瓦。脊上两
端塑有两条头均向脊中宝顶的龙,两龙以青花碎瓷为鳞,龙尾高翘。大殿雕花门窗均朱红色,
殿内矗立8根两人合抱的朱红大柱,柱脚均有雕饰精湛的石礅。大殿正中錾石雕砌的须弥座上之
木龛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东西独立的石砌木龛内,东供奉复圣颜子与述圣思子,西
供奉宗圣曾子与亚圣孟子。大殿前檐正中,高悬大成殿立匾。东西高悬7块皇帝钦颁的金字横
匾,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万世师表”、雍正四年(1726)的“与天地参”、嘉庆三
年(1798)的“圣集大成”、道光元年(1821)的“圣协时中”、咸丰元年(1851)的“德齐帱
载”,同治元年(1862)的“圣神天纵”。大成殿东西厢房为东庑、西庑。东西庑为对称的青
瓦砖木墙结构房屋,面阔约15米。东庑南端与西庑北端,各隔出2间作斋宿室、更衣室。大成殿
西侧有后山门通后山。后山大树参天,灌木丛生,后山北为城墙,后山南前较大成殿高约10米
的芳草坪上有一座北向南的崇圣祠,青瓦木结构砖墙房,房前小院围以约3米高的红墙。民国27
年(1938)前,文庙内设县立男子小学;民国27年后内设省立毕节师范学校,男小迁今百花山一
小址。1952年,专署拆文庙建专区医院。
毕节灵峰寺 位于毕节市城区以西约3千米的灵峰半山,据碑记建于元末明初。清乾隆
二十一年(1756),知县董朱英重建灵峰寺,并凿泉、砌池、建桥、修路、树坊。建殿院3重,
厢庑、花厅、亭阁、花圃、奇树、禅房俱有。山门前阳台宽敞,可凭栏乘凉观景。山门前有600
多年古杉两株;入山门大佛殿前有明代燃指和尚所植玉兰两株。古杉、古玉兰至今犹存。二殿
内有鱼池,池上跨石拱桥。桥下殿堂方向石壁有精雕细刻的石龙头,清泉从龙嘴淙淙入池,金
色鲤鱼嬉游于池水中。灵峰之巅有塔,始建于明天顺年间。初为木塔,清同治十二年(1886)
改建为石塔,高3丈3尺,底径1丈,有碑。1958年,灵峰寺被拆,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石
塔被毁。灵峰寺被毁后,当地群众用遗留的碑碣建仓库,留下纪胜碑和其他10余块碑碣。纪胜
碑长1.93米,宽0.83米。楷体竖书,凡28行,娟秀典雅。
织金财神庙 位于县城中心,坐北朝南,北、西北、南三方对着三条街。始建于清初。乾
隆四十八年(1783),平远州民捐资重建。据财神庙碑记载,设计建造者为父女俩,工未竣父
去世,女继掌墨建成,故有父女巧匠建阁之说。财神庙为木结构建筑,共38脊,4重檐,悬山顶
式,宝塔形状。底层后面是偏厦。18个翼角底各系一个铜铃,微风吹动,叮当作响。庙有4层,
底层通面阔16.76米,进深12.15米。并排5间。偏厦阔14.46米,进深3.1米,亦为5间。左右、后为
靠坐栏杆走廊。庙左有偏殿一间,面阔3.5米,进深4米,庙右围墙上原有土地庙1座,内存大钟
及碑,碑上记有修建财神庙的历史。1966年,碑被毁,大钟不知去向。庙正面是石拱山门,宽
2.57米,高2.8米,置木门关闭,正对中心大街。第2、3、4层,逐层按比例缩小,均由脊梁正中
伸出,成宝塔状。档山边也有脊檐,由侧面看去,形成3个重叠的人字形。每个翼下均有各式各
样的兽形木雕撑拱。顶上1层供有魁星,是建庙时用丁木在顶层雕刻而后建楼的,无法取下。后
魁星被雷击落于庙后院中。1952年扩建北门大街时,财神庙右稍间被拆一角。1967年,财神庙被
改为红旗大楼,庙内的木雕和石雕遭受严重破坏,翼角上的吻兽和脊檐角上的鳌头均被毁,各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