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五)
P. 71

第十七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第二章    集镇建设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录:“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皆魋结、耕

            田,有邑聚。”毕节地区古时就是夜郎属地,“有邑聚”已是两三千年历史,而大多数“邑
            聚”已不可考,留下无数历史的遗憾。本章所记述的集镇建设,主要是记录了毕节地区明清以

            来形成集镇(“邑聚”)的过程。重点记录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毕节地区
            集镇形成发展乃至具有一定规模的过程。简略记述了各级政府对集镇的规划、投资、创建及
            促进其发展,使其形成一定规模和功能的事实。列举了区内11个重点集镇为例,介绍其地理位

            置、区位优势以及政府对其进行的规划、实施以至形成的较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并简述了
            在集镇建设中对“五古一特”的保护与建设。




                                            第一节    建设规划





                 自清代以来,经济社会逐步发展,形成一定数量的集镇。这些集镇,在清代前,多为县治
            所在地,在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多为区治所在地。成为一方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成为居民生活所需物资、国家建设所需物资集散地。这些集镇除有较多的居民

            聚集居住外,一般建有学校、医院、乡镇党政机关和商业等企事业单位。1993年,实施撤区并
            乡建镇,相应增建一定数量的集镇。据1998年统计,全地区共建有326个集镇,其中98个为建制

            镇所在地,146个为建制乡所在地,82个为居民聚集居住较多的经济文化较发达地方。
                 1984年前,各集镇虽有较大发展,但其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乱占乱建普遍,造成大量
            土地资源浪费。1984年,全地区启动农村集镇建设规划,1985年全面开展。其间,省建设厅拨

            款16万元,行署拨款20万元,各县建设局与地区建设局签订合同,定时间、定经费、定成果,
            制定建设规划。规划根据各个集镇的历史、现状、资源优势,控制和节约用地;科学规划街

            道,公共建筑、供水、排水、电力、电信、农贸市场。1987年6月,全地区集镇规划工作基本
            完成,共完成规划465个,其中:毕节42个,大方57个,黔西93个,金沙39个,织金59个,纳

            雍45个,威宁44个,赫章80个,地区规划设计室6个。之后,各乡镇建立起集镇建设管理委员
            会,制定管理办法,依法管理。规定集镇的一切建设及用地,拆迁安置,新建街区住户人口,
            建设资金等必须按规划、法规进行。全区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后,即转入重点集镇规划



                                                                                                           1707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