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五)
P. 67
第十七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五十五年(1790)兵部尚书、黔
西人李世杰出资在文峰山侧建文
峰书院。乾隆末年,清廷树立旌
表坊,以表彰李世杰(俗称李
世杰坊、尚书坊)。咸丰八年
(1882),乡人捐资修复寺院、
菩萨像。民国初年,黔西秀才姜
黔西水西公园(2010年)
磻溪筹资募款开辟公园,维修观
音阁,增建荷池、正厅、丰山亭等建筑,请名人雅士题词、写诗、书联于厅、亭内,并广植花
木,经10余年苦心经营,于民国19年(1930)依黔西古称。改名水西公园。民国32年(1943)
因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巡视黔西到此一游,更名中正公园。1954年,黔西县政府拨款整修黔西
公园,更名为黔西人民公园。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园中碑记、古迹、花木多数
被损坏。1980年后,黔西县政府配备人员、拨款、建设、管理人民公园,在修复碑记、古迹的
同时,依山形地势兴建茶厅、温室、花坞、月后宫、杜鹃亭、三角亭、水榭,且融为一体,遥
相辉映。
黔西观农台,亦称狮子山公园。位于黔西县城狮子山,占地7000平方米。狮子山,原为清
雍正初年(1726年前后),黔西知州陈德荣偕友登山遥观农事场所。两年后,俞汝奎书刻观农
台于石壁上,至此称狮子山为观农台。乾隆四十二年(1777)春,知州赫林泰在山顶辟一平台
建一朱栏篷顶,形若小舟。此后不断修缮,种植花木。数任知州、名士、多会于此,或吟诗或
作赋,多刻于石壁上。清末和民国时期,年久失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一些单
位和住户随意占地建房,毁坏石刻。石壁上仅残存诗画5方和“观农台”“镇城宝狮”石匾。
1978年黔西县建电视差转台于观农台,后逐年植树种花,建楼阁画亭,修莲池曲径。狮子山公
园虽小,其景别有情趣,常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纳雍雍西公园。位于旮旯河与杨家河交汇处。民国前,此处山高林密,道路不通,常有群
猴嬉戏,古称猴子岩。猴子岩南高北低,岭南较宽阔。1958年,沿南坡种植大量翠柏,现已成
荫,岭北坡陡,灌木丛生,杜鹃、山茶、兰花遍野。仰望南方,马鬃岭高耸入云,俯视东西,
河水岩下流淌。1984年辟为公园,南北长2000米,东西均宽300米,占地6.7万平方米。现已建有
寺庙、门厅和林中小径,并种植有奇花异树。
3. 烈士陵园。毕节烈士陵园。位于毕节城区2千米大新桥办事处郎家山包,占地79.92万平方
米。地形如一只欲飞的凤凰,左右绵绵群山,背毗天河水库。经多年规划设计施工,已建成绿
树成荫,青松苍翠的祭扫旅游陵园。198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行文将其列为省级历史纪念地。
陵园前面设雕塑双龙图案的照壁和大理石雕装饰的大厅,大厅里有中共中央领导人王震、萧克
的题词。门前有镌刻精湛的龙凤石鼓、石狮,双龙嘴里吐出涓涓泉水,流入壁下荷花池。陵园
依山势而建,自然形成四级台地。第一台地沿照壁一侧的阶梯拾级而上,行90余步达高5.8米,
宽12米的四柱三门牌坊。前门两边各有一个雕刻细腻、栩栩如生的雄狮。大门横额为秦天真书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