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五)
P. 158

合作指导科、经济发展科、企业管理科、财务审计科、人事教育科。毕节地区供销社历届正副
              主任名录:李超、孟子明(兼)、刘佩谦、李遵周、张兴华、刘传信、李崇宽、王清泉、王明

              忠、吴厚磊、袁良骥、李汉亭、王友田、赵德功、刘延光、张永昌、刘以平、王学良、张伟
              达、吴维才、吴维勇、阚跃、邱俊美、胡奇文、王世雄、周贵林、陈春芬、钟希霞、胡昭伦。

                   县市联社 1951年,各县先后成立县合作社筹备委员会。1954年,将各县筹备委员会改为
              县供销社联合社。之后,各县供销社名称随地区供销社体制、名称改变而改变。

                   区镇供销社 1951年10月,黔西县沙窝区率先建立农村合作社。1952年,全部区镇建立合
              作社。1954年,各级合作社统一名称为供销合作社。1959年,区供销合作社下放给人民公社,
              称人民公社供销部。1961年,恢复基层区社建制。1977年,区镇供销社由集体所有改为全民所

              有。1978年,恢复集体所有性质。2001年,基层社改革改制,基层经营网点大部分消失,全地
              区尚存83个挂牌基层社。分别是毕节市联社16个,大方县联社12个,黔西县联社12个,金沙县

              联社10个,织金县联社3个,纳雍县联社7个,威宁县联社14个,赫章县联社9个。
                   分销店 1952年,各县部分基层社开始设置分销店。是年,全地区共设置分销店63个。之
              后,区内各基层社纷纷建立分销店。实现乡乡有分销店,寨寨有流动定期供应点。是年底,全

              地区设置有分销店273个,零售网点1214个,批发门市231个,农产品采购门市221个,定时定点
              购销店871个。1958年,区供销社改为人民公社供销部、分销店改称供销分部。1961年,恢复区

              供销社、分销店建制。1978年后,各区供销社调整充实经营网点,至1988年,全地区基层社设
              分销店884个,从业人员2456人。2001~2005年,基层供销社改革改制,将大部分分销店以安置

              补偿方式给职工经营。剩余部分分销店以租赁方式经营,名存实亡。
                   代购代销点 1965年7月,省供销社要求各基层社根据当地实际在生产大队试办代购代销店

              (简称双代店)。代购代销人员由当地农民担任,基层社拨给200~300元作收购资金,负责群
              众生活必需品的代销和零星土特产品、废旧物资收购,并向供销社反映群众的要求。是年,全
              地区基层社试建双代店391个。1966年,双代店发展到1631个。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

              间,一些县、区把农村双代店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至1977年,全地区仅存双代店849个。
              1978年,全地区恢复发展双代店1606个。1983年后,国家放开农村集市贸易,允许农民从事商

              业活动,双代店逐渐消失。
                   专业合作社 1997年11月1日,黔西县中坪供销社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始,到2005年,全地
              区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23个,入社社员15万户,销售收入1033万元,助农增收453万元。至2011

              年,全地区供销社系统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3个。
                   村级综合服务站 1997年,基层供销社始创村级综合服务站。2005年底,全地区供销社系

              统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站达440个,2011年底,全地区供销社系统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站2342个,农
              村商品零售超市144个,为农开展传递市场信息,测土配方施肥,防治庄稼病虫害,种养殖科技

              知识培训,维修家电、机械等。







            1794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