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7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517
第十六篇 旅游业
茏,鸟语花香,只一径出入。清同治年间在山顶建高10余米石塔1座。后逐年被毁。现仅存灵峰
纪胜碑和10余块碑碣。寺庙前2株600余年古杉和燃指和尚所植两株玉兰仍生机盎然。2株玉兰均
高20余米,胸径0.7米,20世纪90年代,国家旅游局鉴定为全国第一玉兰花。2001年5月13日~10
月17日,群众集资13万元重建主殿工程,集资1万余元保护寺前2株古杉。
李子沟大桥 位于威宁拖洛河上游李子沟,为内昆铁路威宁段路桥,全长1031.86米,50米
以上桥墩7座,其中从西向东数第10和11号桥墩,高达107米。大桥、李子沟云海、隧道融为一
体,成为内昆铁路一大景观,与周边草海、灼圃草场、妥打自然保护区,万亩荞麦田,构成一
道自然和人文景观。
草海镇清真寺 位于威宁县城人民北路。原寺是城内马坡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年间
(1723~1735)。咸丰七年(1857),失火烧毁。民国时期,当地回民集资修建,1950年遭受
破坏。1984年6月,省、县人民政府共投资12.7万元,征求穆斯林民众意愿改建于现址。整个寺
院集中体现阿拉伯建筑风格,立于正面邦克楼,顶望月亭,用绿色穹顶作亭尖,浑厚圆弧线与
各层半圆拱门窗浑然一体,融入阿拉伯式风格。穿过厅堂入四合院后殿,后殿顶以独立亭阁趋
应,托起三层宝瓶式塔,塔尖正对西方麦加圣地方位。前殿、后殿与两厢组合成挑檐拱脊,蜿
蜒起伏、回廊画阁的中国古典式建筑群。宽敞大殿内厅装饰素洁、典雅,全殿铺以红色地毯,
殿西北角置放移动式“敏拜尔”。每当重大节日,成千穆斯林便以寺为中心,开展节日活动。
向天坟墓群 位于盐仓镇东大、小坟梁子,有向天坟10余冢,其埋葬时代为汉蜀至北宋年
间。向天坟分两类:规模较小的向天坟,以毛石砌成椭圆形石墙,直径10~20米,依山而建,
靠山一面石墙与地表齐平,另侧高出地面2米以上。中央一封土,直径3~4米,高1米。也有周
围砌石墙,中央用土填平成封土堆的。规模较大向天坟2冢,其一为椭圆形大封土堆,基部南北
长45米,东西宽29米,封土堆顶部长27米,宽15米,高10米,周围有三道半圆形石砌墙,北有
阶梯,石墙间距2.5米、4米、3.5米。另一冢形状相似,三道石墙间距为8米、15米、5米,封土
顶端是1~2米圆形凹穴,朝向北斗星,死者葬于坑中。
敖家坟石雕 位于金沙县西北部石场乡鹿寨村,由南北两组墓群组成。北墓群建于清光绪
二十九年(1903),南墓群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相距30米,共有墓碑7座,共嵌石
碑、石匾28块和不同内容书画作品形态各异,书法有楷、行、草、篆。两墓群共占地1200余平
方米。墓群石刻,书法有较高的鉴赏、研究价值,有石刻瑰宝之说。
毕节大南山苗寨 燕子口镇大南山村,距城区25公里,为一苗族自然村寨,通村公路进入
寨子。文化浓郁,民风淳朴,苗语纯净。1956年11月,由“全国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研究
会”论证,确定为“苗语川滇黔方言标准音点”,被海内外苗族同胞称为“现代世界苗族人的
故乡”。因寨中妇女套在衣服外的“苗褡褡”服饰,像鸦鹊尾羽一样,称“鸦鹊苗”;又因很
久以前男女衣服都绣有或染有花,故又称为“花苗”。但通过有关苗族人士论证,大南山苗族
与林口鸡鸣三省苗族同属于“花苗”支系,因历史以来,两地的苗族不仅同源,而且女性头饰
上都有一圈红色毛线(或红色丝带)盘绕。近年,有专家专门研究大南山,集辑出版有大南山
芦笙舞曲谱集。大南山苗族芦笙磋步舞属于群舞,一般需要几十个人一起跳,舞蹈气势恢宏、
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