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515
第十六篇 旅游业
召开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进一步固化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1995年1月,中共毕节
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60周年之际,在林口镇鸡鸣三省村树碑纪念。萧
克将军为纪念碑题写“鸡鸣三省”碑名,左右两块碑文记载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60周年立
碑的缘由和寓意。靠近老鹰岩边俯瞰,岩壁千仞。谷底黔滇界河渭河与川滇界河倒流水汇合成
川黔界河赤水河,奔腾流去。一条弯弯曲曲羊肠小道直通谷底三岔河边,艄公居住的茅草屋痕
迹和当年红军舂米的三个石碓原样依在。从谷底向四面高处仰望,三峰夹江而倚,山水相拥,
人立谷地,见山峰奇聚,似人似兽,引人入胜。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毕节旧址 位于毕节市区百花路福音堂内。
1936年2月17日,红军二、六军团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由大定迁驻毕节福音堂。川滇黔省革
命委员会先后在毕节组建毕节抗日救国军、人民抗日大同盟、贵州抗日救国军、苗民自卫军;
在黔西、大定、毕节县51个村镇组建游击队、农民协会和土地委员会,建立革命根据地,动员
5000余人参加红军。是年2月2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随红军二、六军团撤离毕节,途经赫章
进云南北上抗日。1985年,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筹办纪念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建立50
周年活动,维修旧址大门楼、礼拜堂、牧师住宅、办公楼,将大伙房改建成亭廊式建筑,1986
年6月,毕节地区行署成立地区博物馆,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作博物馆,向群众开放。
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位于毕节市中山路,原为安息会。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
达黔西北,创建黔大毕革命苏区,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红六军团政治部设在毕节市城
区中山路12号原安息会内,政治部主任夏曦和政治委员王震等领导同志在此办公。红六军团政
治部旧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第三批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 位于毕节市和平路74号。1936年2月14日,红二、六军团领导
组建贵州抗日救国军。贵州省辛亥革命元老、原贵州省军政府行政总理周素园任司令员,中共
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任参谋长,领导由贵州地下党掌握的三支绿林武装组成的三个支队,共3
千多人的贵州抗日救国军,红六军团政治部派出部分党代表参加工作,司令部设周素园住宅。
司令部旧址建于清末,占地65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二重檐悬山式木结构,青瓦屋面,1楼1
底,面阔5间。1985年,省、地、县拨专款维修,按原貌将已磨坏木结构换成钢混结构。旧址兼
作毕节市文管所办公室和文物陈列室。
毕节烈士陵园 位于毕节城郊倒天河畔郎家山包,占地8公顷。1956年始建,1958年建成
革命烈士纪念碑。1985~1986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毕节50周年,省、地拨款规划建
设。1987年,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历史纪念地。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
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暨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2004年,投入140万元对陵园全面整
修。陵园依山而建,地形自然形成四级台地。牌坊式大门左侧是供人休憩和购物“沁园”,其
旁是长5米,宽3.5米的双龙戏水壁,双龙嘴出水淌入90余平方米池中。进门拾级而上,左有原
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领导廖汉生题写“红军北上过黔西,艰苦创业志不移;三座大山齐推
倒,四化宏图更可期”题词。右有原贵州省地下党负责人邓止戈题词:“在毕节地区牺牲殉难
的先烈们,你们为人民的解放贡献了你们的生命,你们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
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