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491
第十五篇 交通 邮电
不带用户。2008年11月,软交换设备TG/SG建成运营,机型为中兴UMG8900,主要负责AG/EPON/
GPON用户接入。到2011年,毕节本地网七县一区电话容量达到70万门,其中,TDM市话容量达
20万门,农话容量25万门,软交换用户达25万门。2005年,毕节本地网长途交换机设备扩容3000
线,达到6000线。随着2006年中兴汇接局建成,2010年软交换SS建成使用,长途话务疏通可通
过汇接局和软交换分流。
农村电话 1.农村电话建
设。民国14年(1925)从黔西
创办城乡电话开始,至民国27
年(1938),毕节、大定、黔
西和织金4县各有交换点1处。
各交换点的交换机均设在县政
府内,其交换机分布为:毕
节8门交换机1部;黔西、大定
10门交换机1部;织金5门交换
机1部。各交换机均为西门子
磁石式。民国35年(1946),
黔西县林泉镇韦寨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各县均设有交换点,共有交
换机14部,电话机78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电话逐步发展。1956年,各县伴随农业
合作化发展,开始建设县以下农村电话网路设备。到1957年,全地区有县内交换机97部,总容
量为1670门,实占1250门,电话机1293部。翌年7月,实现乡乡通电话。1959年末,农村交换机
容量发展到3437门,实占3317门,电话机3650部。1962年,开始整顿农村电话,在保证重点的
同时,压缩公社以下不能维持的杆线设备。至1965年,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670门,电话机2350
部,交换点125处。1972年,大方县在全地区最早安装使用农村电话载波机。至1978年,农话载
波机发展到16部,其中毕节6部,大方2部,赫章8部。1986年,毕节装设环六路载波机两套和金
沙环四路载波机1套;织金在全地区首先使用特高频无线电话,沟通织金县城到织金洞旅游区
的通信联络。1987年3月至1988年,毕节局的长春、海子街、燕子口、小吉场、清水铺支局交换
机,能直拨毕节城区内市话用户,实现农村电话半自动拨号。据是年统计,农话交换机总容量
4410门,其中实占2985门,环路载波机(主机)分部,环路载波机(分机)18部,特高频收发
讯机1台,电话机2609部,用户交换机容量520门,农话182路。
2.电话用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城乡电话发展缓慢,装机户少。1949年末,只有电话用
户37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电话用户随着农村电话建设发展而增加。1953年,129户。
1957年,增至1212户。1959年,全专区农话服务62.9万张。1960年达3578户。是年,全专区农话服
务144.2万张。1962年,随着调整国民经济,农话用户开始减少。1962年,全地区用户为2481户,
1964年为2023户。1966~1974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农村电话用户继续减少。其中,1969
年,全专区农话服务35.5万张。至1970年为1994户。1978年,农村电话装机户逐步增加。其中,
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