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三)
P. 16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贵州提督田兴恕遣参将李有恒赶至毕节,与威宁、云南镇雄官兵合击七星关义军。陶新春率
              部坚守,双方激战1月余。陶新春从长计议,主动退出七星关,以毕节县、威宁州和镇雄县交

              界处的猪拱箐为中心,建立峰顶山、海马姑、红岩尖山和骨董山纵横90里、环周300里的根据
              地,在根据地内,建房3万间,人口10余万,分田于民,实行屯垦制度。咸丰十一年(1861),

              清军参将李有恒率官军及团练多次进攻峰顶山苗族起义军根据地,均被击退。时太平天国军曾
              广依、张遇恩部围毕节县城,城防空虚,李有恒急率部自峰顶山撤回县城。陶新春率义军尾追

              至毕节,与太平军会合,协同围攻县城。太平军围县城70天,首领张遇恩阵亡,曾广依率部撤
              离,陶新春选派1000余人为先遣队,引太平军至打鼓新场,并护送太平军伤员到猪拱箐根据地
              养伤。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军李福猷、李文彩部3万人因与石达开失去联系,由四川

              永宁进入毕节,五月到达猪拱箐。陶新春为太平军筹集粮草,资助其回师广西。太平军送给苗
              族起义军枪炮,帮助起义军在红岩尖山建立生产“石火轮”的兵工厂,并指导义军建立守哨制

              度。太平军离开猪拱箐后,陶新春启用“太平天国统兵元帅”的篆文印信,自任统帅,以汉族
              周国瑞和彝族基哉为军师,陶三春为大王,苗族6人,布依族1人为将军,另设有经略、掌柜、
              宰辅、巨卿、礼师官等职。同治二至五年(1863~1866),苗族起义军转战黔西北、滇东北和

              川南广大地区,在滇东北两次攻占镇雄州城,踞彝良,并控制昭通大关一带;在黔西北配合苗
              族起义的岩大五部攻占大定府城;同治五年配合黔北青号军再度攻占大定府城,署贵西道邓尔

              巽负伤逃走。同治五年,清廷调动云、贵、川三省兵力进攻猪拱箐苗族起义军根据地。以云贵
              总督劳崇光负总责,四川总督骆秉章统筹支应军需、粮饷,以云南布政使岑毓英为统帅,云南

              提督刘岳昭驻黔西,贵州提督赵德昌驻安顺,牵制黄号军、黔北青号军等起义军的支援。陶新
              春据敌情,一面增添营垒,扼守要隘,一面调集陶三春部由滇东北和川南回师。同时,与附近

              的起义军取得联系,牵制清军。不久,黔北青号军将领何大五率领3000多人绕道四川到达海马
              姑,苗民起义军岩大五、水城苗族义军领袖祝万春、大兔场苗族义军领袖何玉堂,均派队伍到
              猪拱箐共同抗击清军。在保卫猪拱箐的战斗中,义军奋力争战,给清兵重大创伤。仅五月初

              三、初四两天,摧毁清军营垒20余座,杀死清军四、五百人。猪拱箐保卫战历时半年,清军屡
              战不利。同治六年(1867)六月,岑毓英统帅清军再次进袭猪拱箐。派土目混入苗族起义军根

              据地,里应外合。陶三春率领起义军与清军激战120天,毁敌营20余座,杀伤清军无数。终因清
              军人数众多,兵器精良,加之部将大红袍投降清军,为岑毓英出谋献策,终使清军攻陷猪拱箐
              根据地,陶新春、周国瑞等义军首领力尽被俘;陶三春突围至海马姑亦被俘。是年,陶新春等

              分别在黔西、毕节被杀。坚持七年的黔西北苗族起义军最后失败。
                   太平天国军围攻毕节城 清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太平天国军将领曾广依、张遇恩部

              从安顺进入平远,经以那架、茶店至八步,绕道出天生桥由毕节县南里猪场至毕节。二月中
              旬,包围县城。是时,守城参将李有恒率兵勇1800人正在峰顶山与陶新春部激战,闻讯,撤回

              县城防守。陶新春率苗族起义军尾追至城外,与太平天国军会合。太平军前锋攻通津门,后队
              从南关至望城坡、李芃伍、松树湾,连营青螺山、黄泥坡、厉坊、松山、沙锅塘五处,数万人
              四面攻城,李有恒固守待援。太平军决开响水滩、三道沟,断城中水道;又在附城东南挖地



             86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