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三)
P. 159
第九篇 军 事
隆、夏国相从平远撤回。高、夏率部撤退后,留将领王会率余部守平远,王会抵挡不住清军进
攻,献平远城降。二月初,副都统莽奕禄、游击王成功领清兵4000人乘胜追击,吴将杨应选、
张足法逃至黔西据险以守,莽奕禄不能推进。安胜祖率头目阿五等部从间道抄至吴军防守阵地
上方,以大原木、石块向下投击,张足法军乱,莽奕禄乘机仰攻,张足法败逃。安胜祖领土兵
再击吴军残部于高家桥,斩千余人。杨应选见大势已去出降,黔西平定。莽奕禄偕安胜祖追
张足法至大定。大定土目闻故宣慰使安坤之子安胜祖到达,即开城门迎纳清军,擒吴三桂政
权的巡抚张维坚献,张维坚被斩于军中。张足法逃至云南,清军收复毕节、威宁。
缘军在黔西、大定 清咸丰四年(1854),黔西州灯花教主谭六禄、王三鲊疤组织的缘军
与黔北农民军杨龙喜部会合攻打黔西州城,与守城清军、地方团练在城郊大战48天,不利,一
部退至黄泥屯驻扎,一部随黔北农民军经大定转至水城。咸丰八年(1858),农民起义的白号
军攻破黔西州城,不久转移到黄泥屯与缘军会合。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曾广依部进入
打鼓新场,与黄泥屯义军取得联系,联合抗击清军。清军三路包围新场,太平军与之激战40多
天,退至黄泥屯。各路清军、团练转攻黄泥屯,太平军和缘军分路撤离。同治元年(1862),
黄泥屯义军又复壮大。次年,与太平军曾广依、李福猷部配合攻打黔西州城,知州汪维翰集官
军、团练死守,义军多次强攻不下,在城郊消灭桂箐团练后,退至大定,在府属乐贡里东北建
立绿竹山根据地(今金沙县属),在化竹、以卷建立大营。队伍发展到1000余人,先后攻克星
宿椒子山营、烂羊箐安家营、撮坝坎花底河岩洞、三元营、野坝场、鸡场龙潭营、法沙沟洞、
石家沟洞、穆家营、果瓦大洞、井场营,方圆3百余里,使根据地与大营连成一片。后被混入以
卷大营的武举罗应昌以庆功为名,诱杀白号军头目48人及亲兵200多人,以卷大营陷落,白号军
余部撤回绿竹山根据地。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缘军再次攻破黔西州城,杀知州罗澄鉴、
把总谭兴麟。同治六年(1867)正月,云贵总督及贵州巡抚令贵州提督赵德昌、总兵赵德光率
清军、团练数万人分头围攻绿竹山、化竹、安底、黄泥屯义军,双方激战月余,义军阵亡2000
余人,根据地失陷,持续10余年的农民起义军被镇压。
黔西北苗族义军七年战斗 清咸丰十年(1860)五月,威宁州以机土目的农奴、苗族兄弟
陶新春、陶三春以仙姑下凡拯救穷苦百姓为号召,在威宁州韭菜坪召集苗、夷、仲家等族农民
1.4万余人参加的“降仙大会”,扯起黔西北苗族起义军旗号,发动起义。起义军首先摧毁以
机、青兄、差郎土司衙门,然后进取黔西北要隘七星关。九月,义军袭击七星关,烧毁七星关
桥,切断毕节至威宁的交通。十月,苗族义军从毕节阴底袭击撒拉溪,击溃撒拉溪团练,逼近
长春铺,另支义军由西路袭击威宁州属野马川、平山铺大道。大定知府鲁经芳派顾昆扬、后期
昌率团练从毕节支援七星关,鲁经芳率军由西路进剿野马川、平山铺。顾昆扬在往撒拉溪途
中,被苗族义军炮击身亡,团练溃散;后期昌屯兵新屯为后援,闻讯奔退毕节县城,毕节知县
汪全麟以无经费为由,先前已解散团练,至此无力支援。鲁经芳率部至十八家地,被苗族义军
阻截,屡战不利,只得退回大定。苗族义军在杨柳湾击败周筼所率团练,包围七星关,并于
十二月攻克七星关,截断川、滇、黔要道。苗族义军攻克七星关后,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大定
府汉族义军张油客率众由嘉禾里前来会合,陶三春奉命率部攻占水城厅、郎岱厅。钦差大臣兼
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