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三)
P. 129
第八篇 民主党派 社会团体
残疾人采取以包吃、包穿为主的救济措施。土地改革时,对家居农村的残疾人分给住房和土
地。1956年后,对无依无靠的残疾人列入“五保”予以照顾。对散居城镇的残疾人,除完全丧
失劳动能力者予以救济外,对尚有劳动能力者尽力扶持其技术专长,号召社会各界关心残疾人
事业,帮助其实现生活自给。同时,创办残疾人福利企业,拓宽其就业门路,除在各县福利院
内开办一些小型手工业、养殖业外,各县城区街道均从事多种多样的福利生产。至1994年,全
地区各县市残联采取多种形式开办残疾人理发、家电维修、种植、养殖培训班13期,培训残疾
人355人。是年,全地区各级残联兴办和挂靠的经济实体18个,安排133名残疾人就业,累计残
联自办经济实体固定资产328.15万元,流动资金131.75万元,创产值225.5万元,创利税21.3万
元。全地区913名残疾人个体开业。到1997年末,全地区累计安排残疾人就业2248名,其中个体
就业1433名。2001年,地区残联创办毕节地区盲人按摩院,设床位18张,20名学员结业后取得
初级按摩师职称后,挑选8名成绩优秀者入院上岗。2002年,大方、黔西、织金、纳雍、威宁、
赫章县共建8个按摩分院,集中安置33名残疾人上岗。2011年,完成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500万元
的征收任务。
残疾人教育 残疾人教育始于民国年间,称为特残教育。当时,全省有两所从事残疾人教
育的学校,其中一所即赫章葛布瞽目学校,学校由教会创办,接受美国人津贴。解放后由赫
章县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由省教育厅接办合并到安顺盲哑学校。解放后,政府重视残疾人教
育,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列入义务教育检查验收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毕节地区建成盲聋哑
学校,毕节市开办弱智儿童启智学校,各县也将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纳入当地普及义务教育
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1998年,全地区残疾儿童在校生4148名,进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
学生37名。2004年成立毕节地区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2005年,地区盲聋哑学校首届学生参
加全国高考,8名学生被录取入学。2011年,实施“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
项目资金1.4万元,资助高中残疾学生12名,残疾大学新生1人。
残疾人文体活动 自1990年起,各级残联将有文艺体育专长的残疾人组织起来开展活动。
1990~2000年,地区残联先后举办残疾人书画摄影展6次,举办残疾人田径、象棋、乒乓球比赛
4次;参加省残联举办的残疾人登梵净山比赛,获团体第6名,单项第2名;参加全省首届残疾人
祖国在我心中摄影大奖赛,获3个优秀奖。2011年,组织输送1名盲人象棋、2名聋人飞镖、2名
肢残羽毛球、1名肢残游泳选手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残运会。
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