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415
第五篇 中国共产党毕节地方组织
贯彻中共中央7月2日《通知》精神,确定除党群、政法、文教系统、财贸、工交、农林系统的
行政部门和已揭发主要领导的问题而不能停下的单位外,其余单位一律暂停“文化大革命”运
动。并明确年内开展“四清”运动的毕节县,对“文化大革命”的部署与地直单位略同;未开
展“四清”运动的县,只在文教卫生系统(小学和联合诊所除外)中搞“文化大革命”。地直
机关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单位70个,参加运动的干部、职工3634人;各县开展“文化大革
命”的单位131个,参加干部职工4212人。要求运动时间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暂停搞“文化
大革命”的单位,除有斗争对象外,一般在10天之内结束。会后,多数县相继成立“文化大革
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案组。各县召开动员大会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单位贴出
大字报4万余张,点名批判331人。7月31日止,组织批斗的单位49个,批斗54人,其中省管干
部1人,县级干部17人,一般干部36人。是年8月8日,中央广播电台广播《中共中央关于无产
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地直机关组织4000多名干部、职工、师生收听。8月10日,中共毕
节地委召开地直106个单位6000多人参加的大会,安排各单位用两天学习、讨论,要求把“文
化大革命”推向新高潮。同时决定于9月1日、2日、3日在毕节军分区广场召开万人大会,批
斗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张为梓,地委委员、公安局长朱广臣,地委秘书长孙育乾,专署办公
室副主任罗公平。各县相继召开万人斗争大会。此期间,全地区共批斗领导干部48人。8月27
日~9月9日,地委抽调1072名干部组成“四清”工作团,分别在地区和县训练11天后,分赴
毕节、纳雍、水城县城乡开展“四清”运动。地直搞“文化大革命”的单位暂停,被批斗的干
部集中到大方县瓦厂塘劳动。是年11月8日,贵州大中学校毛泽东思想红卫兵司令部赴毕节调
查组和其他一些“红卫兵”组织串连到毕节,张贴炮轰省、地委的大幅标语,提出要找地、
县领导座谈,指责其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并分头到机关、学校、厂矿、农村调查毕节地
委的罪行。在调查中产生分歧意见,形成情绪对立的多派组织。在打倒一切的口号下,地委
派出的“四清”工作队被迫撤回。在社会出现各种造反组织的同时,党政机关也出现各种造
反组织,形成机关不办公,学校不上课,工厂不生产,地委无法左右的局面。1967年春,毕
节地区及各县的“造反”组织酝酿对区内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实施夺权。1月24日,地区一派
“造反”组织夺取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的领导权,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干预
视为“保守派”夺权,不予承认。3月18日,“造反”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毕节军分区“支
左”部队的支持下,夺取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的领导权。3月29日,毛泽东思想
毕节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之后,各县县委、各县政府亦先后被夺取领导权,亦相应成立
各县毛泽东思想革命委员会;各部门、各单位造反组织亦相应夺取部门、单位党政职权,
成立革命委员会,各级党组织陷于瘫痪。1968年2月,中共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
组批准,建立中共毕节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行使原中共毕节地委的领导职权。
之后,各级中共组织陆续恢复。1971年末,中共毕节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
共毕节地区第一届委员会,地委工作逐步走向正常。1977年5月,中共毕节地委根据中共中
央、中共贵州省委的安排,决定集中一段时间深入开展揭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
四人帮反革命罪行。
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