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3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403

第五篇 中国共产党毕节地方组织


            理机构编制人员。1956年,机构人员编制管理与经费管理分离,机构人员编制出现超编。1963
            年,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定,制止日益严重的机构人员超编问题。一是将编制分为行

            政、事业和企业编制。二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三是明确管理措施,控制行政编制总
            额;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事业编制。四是规定纪律。上述管

            理方法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终止。1979年,逐渐恢复1963年规定的管理办法。1987年,根据
            地委、行署关于加强机构人员编制及经费管理的要求,地区编委、财政局、人行、工行、农行

            联合制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后经1988年、1990年进行补充和完善,
            一直沿用至1996年,对防止人员超编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1996年机构改革后,工资基金管理
            职能划转行署人事部门,工资基金管理与编制管理分离。1991年,地委组织部、地区人事局、

            地区编委制定全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增员实行审批的制度:凡机关、事业单位增员,无论空编与
            否,都必须先报编委办审批,组织、人事等部门凭编委办审批的增员表办理调动等有关手续,

            财政部门凭编委办审批的增员表拨付相关经费。之后,这一制度经过多次补充完善,沿用至
            今。2009年,开展机构编制督察,全区党政机关编制共计5344名,实有人数6215名,通过自然
            减员消化超编人员125人。



                                                   二 政策研究



                 中心工作调研 1951~1966年,地委研究室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土地改

            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互助合作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行调查研究,向地委提
            供决策依据。1988年,针对社会稳定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拟定《关于加强我区政法工作的意

            见》,以地委文件印发地直和各县贯彻执行。1993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交《齐心
            协力,千方百计修好贵毕公路》《关于修建隆八铁路的综合报告》以及《关于建设毕节煤炭化
            工基地的研究报告》等文稿,经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及有关部门和部分专家充分讨论,纳入地

            委、行署的决策并付诸实施。1999~2000年,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及针
            对财政税收工作受国家削减烤烟、卷烟生产计划,下调“两烟”税率,取缔土法炼锌、炼焦

            炭,农业税下调和小煤窑关井压产等影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组织开展一系列调查
            活动,并起草《关于切实推进财源建设,大力加强财政税收工作的决定》《关于调整农业生
            产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推进油菜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分别由地委行文

            下发全地区执行。2000年后,针对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开
            展系列调研。

                 热点难点问题调研 1989年,组织开展家庭承包经营问题调研,对毕节地区1981~1988年
            家庭承包经营状况、政策引导工作、家庭承包经营在毕节试验区的存在基础及后续政策等方面

            的问题进行探讨,拟写《毕节试验区家庭承包经营的潜力、前景及后续政策思考》文稿,于
            1994年获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政策研究成果三等奖。1992年,组织调查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探索简政放权、转换政府职能、增强企业市场竞争活力的路子。1998年,



                                                                                                           661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