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昌宁县志
P. 86

昌宁县志                     1978~2005







                                           第一章 自然环境





                 昌宁县地处滇西高原,属横断山余脉向南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高山深谷绵延,悬
            崖峭壁险峻。可分为深切割中山地貌、平行岭谷式低山地貌、山间盆地(坝子)、显露岩溶地貌,
            最高海拔 2875.90 米,最低海拔 608 米。境内河流众多,分属澜沧江、怒江水系。褐煤、硅矿、硅藻
            土等资源储量较大,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征突出。1978 ~ 2005 年年均降雨量 1233.8 毫米,年均气温
            15.0℃。



                                              第一节 地质地貌



                 一、地质构造

                 昌宁县处于澜沧江和怒江两大断裂带之间,在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构造期间隆起形成褶皱,中生代
            燕山运动时期形成强烈褶皱和断裂,新生代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时期又形成强烈块断和隆起。在来自
            南北和东西压力作用下产生扭动,形成“S”形山系,隆起部分形成气势磅礴高山,下陷部分形成大小
            不等断陷盆地。
                 县域西部枯柯河断裂带为沉积古生代地层,岩石显露齐全,为砂岩、泥岩、泥灰岩、硅岩,
            中生代和新生代则分布在多种构造交会地段盆地(洼地)及河谷两岸,为黄土和各类松散堆积物、
            局部夹煤。西南部湾甸盆地周围显露古生代地层,新生代地层显露在坝子中。东北部耈街、珠街
            以中生代为主,为紫红色泥岩、砂岩;古生代、新生代岩层也有显露,多为页岩(澜沧江两岸),
            另有泥灰岩、白云变质岩、灰色板岩、玄武岩。东南部为太古代变质岩,显露于北起漭水镇沿江
            村、东南至温泉乡联席村一带。县境中部为古生代陆相沉积,显露于大田坝乡至更戛乡一线,为
            红色砂岩、石灰岩、大理岩;右甸坝东侧为古生代变质岩,以片岩、片麻岩、板岩为主;右甸坝
            西侧为古生代变质岩,为变粒岩、片岩、微晶片岩;右甸坝东南部显露古生代和中生代灰色砂岩、
            粉砂岩和页岩。

                 二、地貌形态

                 昌宁县境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高山深谷绵延,悬崖峭壁险峻。山岭南北纵列,河流、峰峦、
            谷地相间。东北、东南、西部为深切割中山地貌,绝对高度超过 1500 米,相对高度 1200 米,最高处
            北部松子山峰海拔 2875.90 米,此类地貌占 17%。中、南、西部属平行岭谷式低山地貌,分布在河间
            分水岭及山间盆地周围,相对高差小,此类地貌占 80%。隆起山脉两旁,分布着小盆地(坝子)52 个,
            其中 1 平方千米以上 9 个。既有右甸坝、枯柯坝、勐统坝、湾甸坝、大田坝、小桥坝类型断陷山间盆
            地,又有小勐统坝、北坡龙塘坝、鸡飞澡塘坝、耈街打木龙坝(小湾水电站蓄水后被淹没)类型河流
            冲积丘陵与宽谷台地,还有更戛坝、腊邑坝、漭水坝类型山间盆地。最低处永康河与湾甸河交汇点海
            拔 608 米,此类地貌占 2.95%。石灰岩较多温泉、更戛、大田坝、鸡飞、耈街等地显露喀斯特岩溶地
            貌占 0.05%。





            【 28 】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