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中共清镇市委执政纪要2017
P. 40

中共清镇市委执政纪要 /2017


                  境,又要着力引导创新要素向县域流动。二是发展有需要。城、产、教、景四个要素,是一个内
                  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景”是前提,“城”是基础,“产”是动力,“教”是支撑,让四个要素互
                  动起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景韵城、城产互动、产教联动、教城融合、景城合一,就能够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 “1+1>2”的效果。三是民众有期盼。尽管我市同步小康创建已通过省
                  级达标验收,但是广大人民群众期盼有更舒适的住所、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优美的环
                  境。我们必须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全力推进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着力建设更高水平
                  的全面小康社会。


                      三、以打造城产教景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统揽,加快实现清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围绕既定的奋斗目标,全力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概括起
                  来就是 “八个着力、八个确保”。

                      第一,着力打造生态公园城市,确保环境更优美。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小康
                  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建设生态文明,说到底是要让环境更绿、家园更美。我们要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用好绿色优势,打好生态品牌,把清镇建设成为大生态公园城市示范区。一
                  是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
                  力。清镇作为贵阳市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环境质量指数只
                  能提高,不能降低。要让碧水长流。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保护好红枫湖这口贵阳
                  市上百万人的 “水缸”,确保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以上,取水口水质稳定在Ⅱ类。要强化全市河
                  湖水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逐步消除河流劣Ⅴ类水体。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建
                  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要让蓝天永驻。加大对涉气企业大气排放和机动车尾气、
                  建筑工地扬尘、饮食油烟、农村秸秆焚烧的监测和治理,确保城市空气质量优良。要让青山常
                  在。实施石漠化治理、破损山体修复、退耕还林及城区园林绿化等工程,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让净土长存。建立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耕地质量保护
                  与提升等行动计划,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重金属废渣的安全处置和综

                  合利用。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利用。二是进一步加大公园城市的建设力度。建设公园城
                  市,不仅是保护生态的重要抓手,更是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要围绕贵阳市建设 “千园之城”目
                  标,依托我市河湖湿地、城市山体等资源,以红枫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一批湿地
                  公园、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三是进一步加大生态机制的创新力度。近年
                  来我市探索建立了很多生态保护方面的机制制度,这是我市生态保护走上正规化、法治化轨道的
                  重要保证。我们要继续推广 “非对抗环境治理模式”,不断深化生态保护 “三联动”机制,以零
                  容忍的态度从严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的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在环保执法、责任追究落实、群
                  众参与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机制创新。要加快建设 “生态绿云”系统,提升生态环保业务
                  应用支撑能力和数据综合管理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大绿色理念的践行力度。我们要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把 “绿色 +”理念贯穿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全过程,提高全民绿色意识。推
                  进企业循环生产,园区循环改造。积极推广绿色建筑。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

                  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第二,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确保经济更繁荣。只有发展绿色经济,才能实现发展和生态
                  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的需求。要
                  立足我市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按照 “一区四园三带”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技术
                   · 6
                      ·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