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凤庆年鉴2017
P. 45
专 文
居房建设、教育发展、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基本 桃年产值 40 亿元以上、烤烟年产值 3 亿元以上,甘蔗
医疗保障和结对帮扶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五个一批” 年产值 7 亿元以上。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 5% 以上。
脱贫工程,确保全县按计划实现脱贫摘帽。完善后续 (四)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扶持长效机制,全面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 突出“生物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群众自我发展的稳定能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两个重点,坚持从“原料输出型向原料加工型、粗加
(二)聚力攻坚“五网”建设 工型向精深加工型、原料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加快构建互联互通、功能完备、高效安全、保障 创新园区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完善园区管理机制体制,
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完成凤庆通用机场建设,积极 优化入园政策,引进更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资源
服务大临铁路建设。全力推动云保高速凤庆段早开工、 精深加工等产业入园,力争入园企业达 200 户以上,
早建成,改造 781 千米县道,建成 141 千米三级公路, 总产值达 200 亿元以上。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团”活
提级改造 2 500 千米以上村组公路,实现 50 户以上自 动,落实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力争规
然村全部通畅,建成内部循环畅通、高效连接,外部 上企业达 40 户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 10
通边出省、四通八达的“一横两纵七连接”交通骨干 户以上。认真落实房地产去库存措施,降低投资成本,
路网。全面完成郭大寨、前锋、鹿马箐、天生桥、小 优化房源结构,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融
箐沟等水库建设,加快推进澜沧江水资源综合利用中 入澜沧江开发开放发展战略,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发展,
心城区供水、江北片区供水、小湾和腰街片区调水工程, 依托鲁史古镇、锦秀茶王、诗礼古墨等特有资源,打
启动营盘灌区和 1 座中型水库、5 座小(一)型水库、 造一批特色村镇。巩固提升批发零售、餐饮住宿、邮
10 座小(二)型水库建设,构建以郭大寨水库、康家 政通讯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信息咨询、
坝水库为引领,以营盘灌区为重点的南部骨干水网; 养生保健、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构建以澜沧江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为引领,以鹿马箐、 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促进传统服务业与
天生桥、小箐沟等水库为重点的北部骨干水网。实现 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
水利化程度 55% 以上,建成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网。 增 12% 以上。
加快以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网线路为主的电网改造, (五)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适度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全面落实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和乡
实施城市宽带互联网改造提升,完成“宽带乡村”和 镇规划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城乡“规划提质、
移动宽带网络覆盖工程,持续提高 4G 网络、互联网、 配套提质、管理提质”。强化“多规合一”和空间
物联网覆盖率。 “一张图”管理,全面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三)全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突出县城滇红文化、古城文化、山水文化,彰显城
坚持“基地有机化”“产品标准化”“品牌市场 市特色、文化个性,高标准完成县城“四路五片区
化”的思路,加快建设有机农业大县。严守耕地红线, 十园十七河”规划,完善城乡其它各类规划,强化
确保粮食安全。规划建设“绿金产业融合生态走廊”, 控规措施,织牢控规网络,严格规划执法,严肃规
发展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巩固提升茶叶、核桃、烤 划引领。建设西环路、东环路、鼓山路、平村路延
烟、甘蔗、畜牧、水产养殖、红花油茶、魔芋、蚕桑 长线等市政道路,强力推进洛党产城融合新区、保
等产业,形成一批专业化、标准化基地,扩大无公害、 平生态开发区、书院历史文化区、老城风貌保护区、
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力争基地认证率达 80% 以上。 东部城市功能扩展区建设,建成 10 个城市公园。以
以千户初加工小龙头培育为抓手,引导发展流转、托管、 迎春河为主轴,梯次有序推进县城 17 条过境河流提
入股等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农、企利益共享、风险共 升改造,还地于河,还河于民,把城区河道建成能
担经营机制,强化企业对农产品产量、质量控制,构 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的生态廊道和文化走
建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经 廊。探索建设“海绵城市”,完成 10 千米县城地下
营体系,深化一产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建成农产 综合管廊建设,力争县城建成区面积达 20 平方千米
品初加工小龙头 1 000 户以上,力争精深加工率茶叶 以上。依法推进“两违”治理,集中整治城市问题,
达 90% 以上、核桃达 30% 以上。用活用足“国家级农 加强城乡精细化管理,建设智慧城市。配套完善乡村“一
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凤 水两污”、公厕等基础设施,探索建设“海绵集镇”,
庆滇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农业“名片”,扩大 建成一批海绵村庄示范点,打造一批传统村落、特色
品牌效应,活化无形资产,加快品牌优势向经济效益、 小镇、历史文化名村,完成旧村改造 400 个以上,建
社会效益转化。力争实现茶叶年产值 40 亿元以上、核 成美丽宜居村庄 50 个以上。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