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8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348
云南生态年鉴 2017
Annual of Yunnan Ecology
全省合理布局4-5所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到2020 西医结合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县级以上中医医
年,每个州、市设置1所州市办中医类医院且80% 院与综合医院建立临床协作关系,以单纯的中医或
以上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每个县、市、区设置 西医治疗效果都不明显疑难病种、急危重症协同诊
1所县办中医类医院且80%以上达到二级甲等中医 治为切入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逐步建立一批
医院标准。暂不具备设置中医类医院条件的,要加 不同层级的中西医协同协作临床诊疗基地,营造中
强县级医院中医药科室设置并达到《综合医院中医 西医深度融合氛围,全面推进中西医协同协作服务
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模式创新;着力推进中西医科学研究协同协作,
所有妇幼保健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社 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
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8类以上中 合作,重点围绕医学理论、临床实践开展重大疾病
医药服务,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 中西疗法联用的指导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及中西医协
村卫生室能够提供5类以上中医药服务,100%的乡 同治疗的临床方案、治疗指南(规范或标准)以及
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综合服务 疗效评价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技术研
区;加强中医医院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并 究以及中药的研发,力争形成一批中西医结合重大
达到国家相应标准;所有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 科研成果;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
占比均达到20%以上,中医诊疗量占比达到30%以 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鼓励支持西医
上。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室和康复医院中医药科室 人员脱产学习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到2030年,举办
建设,配备必要的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鼓励社 不少于2次的省级高层次西学中班;探索建立中医
会力量优先举办儿科、妇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 医师和西医医师联合查房、会诊制度和中西医结合
性中医专科医院,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 交叉培养制度,形成具有中西医融合思维的中西医
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引导向规模化、多层次 协作团队,造就一批高水平、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中
方向发展。 西医结合领军人才;加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
2.…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完善中医医院 设,争取达到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标准。综合医院
等级评审制度,推进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及持续改进 资源丰富地区要逐步引导将部分医院转型为中西医
活动,整体提升中医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结合医院,并按照中西医结合医院标准进行改造。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争取新增10个以上国 4.…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
家级、150个以上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和一批重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云南省民族医医院,
点专科培育项目。鼓励开展州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 支持有条件的西双版纳州、楚雄州、德宏州、迪庆
科建设,形成省、州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群。加强 州等民族地区举办民族医医院或在具备开办民族医
县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 诊疗活动的中医医院加挂民族医医院牌子。鼓励民
参与应急救治、疑难疾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 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室,鼓励
着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增效”工程, 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疗机构。加强民族医药能力
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 建设,积极开展民族医医院创等达标及持续改进活
种诊治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 动,支持民族医重点专科和学科建设。依托云南中
服务能力建设,建立慢性病中医药监测与信息管理 医学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省彝医院、
制度,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 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和迪庆州藏医院,建立彝医药、
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 傣医药、藏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开
药健康管理水平。大力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 展民族医药基础研究,抢救、挖掘、整理民族医药
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 古籍文献及民族民间诊疗技术,2020年以前,进一
用。建立健全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 步推动傣医药的发展,完成彝族医药的学科体系建
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 设工作,使傣、彝族医药成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
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急慢分治的分级 民族医药。实施民族医学术流派和名老民族医学术
诊疗秩序。实施“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工程。 经验传承工作室建设,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
3.…促进中西医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 民族药质量,加大开发推广力度,不断推进民族医
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加强中 药传承创新和产业发展。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