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7 - 罗平执政纪要2015
P. 207

重要专题 

单位抽调5位同志和文体广电局30多名文艺工作者,组成大美罗平宣讲团,认真撰写宣讲稿,
精心编排文艺节目,采取理论宣讲和文艺宣讲两种形式开展宣讲。一是理论宣讲通俗易懂接地
气。五位理论宣讲员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来阐释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的深刻含义,分别做《推进创新发展谋划美好生活》《在协调中发展使发展更
协调》《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罗平建设》《包容互鉴互利共赢·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成果同步全面小康》的主题宣讲,列出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用
老百姓听得懂的方言白话,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述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将科学的发展理念融入到
群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中。例如,在阐述创新的发展理念时,引用农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几个
金点子、好办法,将创新讲得接地气,启发人们创新出更多点亮生活、脱贫致富的好办法。

      二是文艺宣讲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穿插于宣讲之中的文艺节目也是一大亮点,极具感染
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文艺宣讲是具有罗平特色的花灯、小戏等,有:布依族八音座唱《美
丽罗平好地方》,花灯戏《五中全会像春雷》,小品《村口轶事》、《摆酒风波》。歌舞表
演宣讲将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编进唱词,通过充满激情的歌声和热烈的舞蹈展现了十八届
五中全会的精神风貌。小品表演通过诙谐的语言讲述有趣的故事,将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空巢老
人、酒席奢靡之风等突出社会问题做了深刻表现和剖析,引起人们重视和深思,极具社会意义
和教育意义。

      (二)进三村突出示范引领
      本次宣讲主阵地选取了三类颇具代表性的自然村寨。一是进少数民族村。五中全会精神进
村宣讲分别走进鲁布革乡板台布依族村、大水井乡棠栗凹苗族村和旧屋基乡法湾彝族村,给当
地少数民族带来丰富的表演和精彩的宣讲。二是进脱贫攻坚村。走进阿岗、马街、老厂三个脱
贫攻坚乡(镇)的阿岗镇大阿德村、马街镇洒五子村和老厂乡法乃村。宣讲团给当地群众带去
最新的脱贫政策和攻坚部署,介绍去年以来备受重视的脱贫攻坚工程的进展情况,耐心解答扶
贫和发展问题,给当地群众带来脱贫致富的好政策、好点子、好思想,为贫困乡村脱贫2016年
底脱贫出列吹进改革和发展的春风。三是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村。宣讲团成员们将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的形式娓娓道来,
为广大村民讲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讲解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政策措施等等,让群
众知晓,并积极投入建设实践,建造自己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五中全会精神进村宣讲选择极
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村、脱贫攻坚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重点村进行,在理论宣讲和文艺表演
宣讲中各有侧重点,针对性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在当地及全县农村中起到了很好
的宣传教育作用,为“十三五”发展、精准脱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工作的深入推进打好群
众基础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四种语言拉近群众距离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第一工具,我们在宣讲中根据各村寨群众的语言特点,采用布依语、苗
语、彝语加汉语方言进行宣讲。除了宣讲团5位同志用汉语方言进行宣讲外,还邀请了3位布依
族、苗族、彝族干部参与主持和翻译,在布依族村采用“布依语+汉语”,在苗族村采用“苗语
+汉语”,在彝族村采用“彝语+汉语”,在汉族村采用“汉语方言+普通话”的四种“双语”
语言,用当地群众更为熟悉和亲切的语言进行交流讲解,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优势和作
用,充分贴近少数民族群众,使宣讲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文艺宣讲还以极具少
数民族特色,深受少数民族喜爱的文艺表演形式如布依族八音座唱、苗族芦笙舞等节目使整个

                                                                                                                       - 177 -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