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十)
P. 55

人物志


            称。其书画均已散失,唯其诗词集《吟秋山馆诗词钞》传世。
                 周婉如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晚清咸、同年间,这一时期的清朝社会动荡不安,兵燹频年。由

            于清政府腐朽残酷的统治,咸丰元年(1851)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起义长达13
            年,得到了贵州各族人民的响应和支持。七年(1857)12月,何冠在思南鹦鹉溪率白号军(因

            起义军头裹白布而得名)起义,白号军攻占思南县城后,连克印江、湄潭、桐梓、黔西、大定
            (今大方)诸县城。九年(1859)3月,陶新春、陶三春兄弟在威宁韭菜坪(今赫章境内)率苗
            众造反(史称黔西北苗民起义),起义军分别以韭菜坪、红岩尖山、青场猪拱箐为大本营,以

            凯碑、嘎木、海马姑等隘100多处为子营,建立了环周300余里的根据地,配合进入黔西北的太
            平天国革命军曾广依、张遇恩部拼力与清军作战,坚持反清7年之久,沉重打击和动摇了清政府

            在黔西北的腐朽统治。
                 由于周婉如的诗词作品大都成于咸、同乱世,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夫妻千里远隔(夫黄

            梅溪就任广东),音尘杳绝,赴访道阻以及适逢家道衰落、身染沉疴等不幸遭遇,使婉如的诗
            词风格难免凄切哀婉,怨恨兴叹之声不绝入耳。但纵观《吟秋山馆诗词钞》,其间不乏豪情奔

            放、热情激越,一吐苏、辛气派和持冰厉节、慷慨抒志,以及同情疾苦、揭露现实的传世名
            篇。如,《乔妆咏》中“幻成明月前生影,尽洗铅华粉黛羞。我欲乘槎兼破浪,五云天畔任遨
            游”,豪情夺蔟,有如男儿鹏程万里之志;又如,《丙辰夏五月吊娱闲主人》中“肯让娥眉称

            进士,赶夸香阁属多才”,激情满怀,气势凌人,尽将对桎梏妇权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愤懑和不
            让须眉的抱负吐出。在《黄泥坡晓发》中“旌旗拥道全遮日,马足沾泥半掩尸。四面云山稀鸟

            迹,遥村瓦砾断烟炊”,感情沉痛,饱含血泪,诅咒乱世。在《秋日感兴》中“日盼风清海息
            波,欣瞻旌旆荡牂牁”和《雪山关》中“蛮荒多险阻,何日靖狼烟”,充满对兵燹战火的愤慨
            和对社会安宁的期盼向往。

                 周婉如的诗词风格尤其是中、后期作品,多受社会动乱和家庭没落的背景影响,导致情绪
            有所凝郁凄凉,笔调难免偏于低沉。然而许多抒发激情,托物壮志,针砭时弊,诅咒世态,同

            情疾苦和向往新生的传世佳作,其风格以“融婉约与豪放流派于同炉”一言蔽之并不为过,是
            最值得世人赞赏和称道的。



                                                  陶新春 陶三春



                 陶新春(1825~1867)、陶三春(1827~1867),苗族,二人为同胞兄弟,清威宁州骨董山
            (今赫章古达)人。陶新春,原名陶正春,又名陶亮。陶新春一家世代为当地彝人以机阿克安

            氏土目家的农奴。清咸丰五年(1855),桐梓杨隆喜率领反清农民起义武装进入黔西北,攻打
            毕节县城。陶新春、陶三春联络义士,密谋响应杨隆喜。九年(1859)5月,陶新春、陶三春

            发动威宁、水城、毕节等地以苗民为主体的万余人,在威宁州韭菜坪举行起义。义军首先攻打
            以机、青兄、差郎三土目,继克七家湾,击溃威宁州西里武装团练,然后攻占七星关。十一年
            (1861)正月,贵州提督田兴恕配合云贵总督张亮基调滇、黔两省清军主力,分东西两路围攻



                                                                                                           3813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