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8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47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有线广播传输方式 1.邮电线路传输。1956年,毕节、威宁、黔西、大定、赫章县建广播站
初期,多利用电话线传输,广播架设专线少,常出现电话、广播传输相互影响现象。是年6月,
根据省电台、省邮电管理局《关于利用县内电话线路定时开放有线广播的各项规定的联合通
知》,各县广播站在规定时间内将广播信号传送县邮电局,县邮电局通过各区的电话线路传到
区,经过邮电所交换再传到乡(社)。区、乡凡有电话的地方,均用单刀双掷的小闸刀倒换。
是年,毕节专区广播站利用396杆千米邮电线路传输广播。1958年,织金县广播站架设县城至
区的邮电线路11条,总长239杆千米;架设分支邮电线路780杆千米。纳雍县广播站利用邮电线
路675杆千米,使全县10个区、77个乡通广播。是年,全专区8个县广播站共利用邮电线路3878
杆千米传输广播。此后,县、区广播站利用邮电线路传输广播的里程逐年增加。1962~1972
年,全专区有线广播利用邮电线路里程在4200~4700杆千米之间;1973~1975年,达5700余杆
千米。此后,邮电部门收取线路占用费,逐步推行利用电灯零线传输广播信号和设专线传输,
利用邮电线路传输广播逐步减少。1976~1979年为4100余杆千米,1980年为3100余杆千米,
1982~1984年为2068杆千米,1985年停止使用邮电线路。
2.专线传输。1956年2月,威宁县广播站架设县城广播专线2.5杆千米。1957年,毕节县海子
街、何官屯、燕子口、小吉场区自架广播专线近20杆千米,大方县广播站架设县站至区专线34
杆千米。1958年,全专区共架设广播专线474杆千米。其中,县至区25杆千米,区至乡26杆千
米,乡以下432杆千米。1960~1962年,专杆专线建设中断。1963年后,各县对原有专线进行
修复,并逐步增设新线。至1966年,全专区共有广播专线561杆千米,其中县至区93杆千米,
区至公社179杆千米,公社以下289杆千米。其后,各地筹集资金,建设广播专线。至1969年,
全专区广播专线增到1203杆千米。1970年后,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加强以专线传输为主的农网建
设指示,县、区、社建立农网建设领导小组,筹集资金,发动和组织群众投入广播专线建设。
至1971年末,全专区广播专线达9405杆千米。大方县从县到生产队共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架
设区以下广播线路3200杆千米,名列全地区榜首。至1973年末,由于工程质量差,维护管理不
落实,全专区广播专线降到5315杆千米。1975年,中共毕节地委制发恢复和巩固农村广播网文
件,并拨款2万元补助各县广播站。是年全地区架设专杆专线250千米。1977年,金沙县石场区
发动群众筹集木杆2225根,筹资7195元,架通区到公社、大队的专线310杆千米。至此,金沙县
共建成广播传输专线1403杆千米,其中县至区172杆千米,至公社449杆千米,公社以下782杆千
米,入户喇叭4.8万只,基本实现从县到区、公社广播传输专线化。是年,地区广播事业局在毕
节县鸭池区进行用竹竿代替钢筋生产水泥电杆试点,共生产竹筋水泥电杆千余根,架通区站到
11个公社专线54杆千米,耗资万余元,每根水泥杆合12元。年末,全地区新架专线707杆千米。
1978年,地区广播事业局根据区内山高石头多的特点,在黔西县进行石塔飞线试点,用石料堆
砌成小型塔杆,代替木杆、水泥杆架线,建成石塔52座,高架梯架4座,架线10杆千米。是年,
全地区专线达1.04万杆,其中县至区466杆千米,区至公社868杆千米,公社以下9092杆千米。
1979年冬,毕节地区雪凝大,持续时间长,广播杆线损失严重。经各级广播人员尽力抢修,仍
未复原。至1980年,全地区专线减到4847杆千米,近一半的区、社广播站停播。经调查,主要
3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