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151

第十一篇  农  业


            振兴集团;2011年9月6日二期技改工程竣工、新产品下线。
                 农机修理 1958年,威宁八一拖拉机站成立,内设修理车间,承担单位拖拉机中、小修理

            业务。是年,各县组建的农具厂,承担脱粒机、胶轮大车等修理业务。1961年,中共毕节地委
            作出加强农机修理力量培训的指示,要求大修不出专区,中修不出县,小修不出区。各县农具

            厂派人员到威宁八一拖拉机站学习修理技术。1962年,各县能承担拖拉机中、小修。1964年,
            筹建毕节专区农机修配厂,设计能力为年大修拖拉机100台次;后改为毕节地区农机厂,实行农

            机修造结合。70年代,引进、推广农机具增多,农机修理业务有所发展,职工队伍增多;城镇
            街道和轻工单位相继成立集体农机修理厂(店),农机修理在区内形成行业。1980年后,地县
            农机厂部分退休职工和停薪留职职工,开设个体农机修理门店。1988年,全地区个体修理农机

            企业93个,170多人从业;毕节、大方、黔西、威宁达到大、中修不出县,小修不出区镇。2005
            年,全地区有农机修理员1210人。近10多年,每年春耕和三秋生产季节,地、县农机部门,都

            要抽调技术力量组成义务检修小组到农村帮助检修农机具。2005年,义务检修各种抗旱农机具
            1556台次;培训当地农机维修和操作人员2400人次。是年,全地区检修各类农机具13.08万台
            次。2011年,组织投入农机维修服务队31个、农机人员1.12万人次,采取定点与村户相结合的方

            式,开展农机检修服务活动。检修拖拉机1.51万台次、其他农业机械2.58万台次,确保春耕、三
            秋生产期间投入的作业机械正常运转,不误农时。

                 农机供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农机供应业。1951年,各县供销合作社及其基层社
            相继建立,基层社实行代购代销农具。1953年,铁、木、竹个体手工业者逐步进入合作社,

            1956年联合成为集体合作社,终止个体自产自销农具的经营方式。合作社按计划生产,供销社
            包销。1958年,各级供销社分设农资公司或门市部,统购统销地方生产农具,并引进脱粒机等

            新式农机具。60年代初,地、县工交部门引进抽水机、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分到农村基
            层;供销社根据拥有的机械,组织购进供应零部件,常出现不协调情况。1966~1967年,根据
            省要求,成立地、县农业机械供应公司,统一引进和营销农业机械及其配件。到1988年,全地

            区地、县农业机械供应公司,累计购进1181万元农机产品,销售1356万元,库存262万元,盈利
            175万元。1990年后,农机市场涌现出非公有制农业机械经营企业及其销售点。2004年,全地区

            经营农业机械的非公有制企业、销售点278个。



                                 第四节 农机推广、研究与培训





                 农机教育 1.学校教育。1971年9月,纳雍中学开办农业机械班,招收初中毕业生47人,学
            制两年,开设翻砂、钳工、刨工、钻工专业课。1978年,省政府批准建立毕节地区农业机械化

            学校,隶属毕节地区农机局,省农机局兼管教学业务。学校规模为在校学生300人,开设农机管
            理、农机修造、农机化专业。学生由地区统招。79届学制两年,其余各届均为3年,1988年改为
            4年。1986年,建立毕节地区工业学校。是年8月,毕节地区行署决定毕节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



                                                                                                           1249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