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35

第二篇 自然生态环境


            渐增强,趋向和缓地貌进一步向准平原演化。大娄山期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能保留下
            来原地貌仅在赫章县舍虎梁子、结构梁子、大韭菜坪,纳雍县石大人梁子、昆寨梁子、马鬃

            岭、解板箐、斗篷冲等分水岭的缓丘或残留峰顶面可见,大娄山山脉海拔1600~1800米以上山
            峰峰顶面,是大娄山期地貌代表。大娄山期山麓及断陷盆地,零星可见白垩纪沉积。威宁县三

            道河聂家院子红色沉积层,黔西县素朴镇的朴后和大关镇一带的山间小型盆地为大娄山期堆积
            地貌代表。

                 2.山盆期。早第三纪末期,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贵州高原自东向西大幅度抬升,
            破坏大娄山期形成地貌。到第三纪中新世至上新世末山盆期,地面逐渐趋于稳定。在山盆期湿
            热气候环境中,流水、化学风化作用,喀斯特作用活跃。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地貌至今仍大量保

            存。毕节地区高原上残丘坡地、高原缓丘,威宁县草海盆地、龙街和雪山等地高原面,黔西城关
            的溶丘谷地等均为山盆期地面。山盆期夷平面还具有削平老的岩层体系,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典

            型的山盆期夷平面有较厚的残积风化壳,在喀斯特地区形成覆盖型的喀斯特类型,毕节地区自东
            向西倾斜抬升,构成起伏状高原景观。在同一地区山盆期夷平面上还存在着次一级山盆期的亚
            期夷平面。山盆期相关沉积层,以威宁县中水盆地高坎子营盘山为贵州省标准沉积盖层。

                 3.乌江期。更新世初期,受喜马拉运动影响,山盆期形成地面大幅度抬升,毕节地貌虽未完
            全定型,但水系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出现流水侵蚀、堆积地貌形态,大河两侧广泛分布台地和

            宽谷;碳酸盐岩岩层分布区域,发育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洞穴景观。中更新世时,贵州省再次发
            生自东向西掀斜抬升,山盆期形成地貌受强烈破坏,使毕节地区地表向山原、高原地貌发展,

            同时河流强烈下切,三岔河、六冲河、赤水河、洛泽河、牛栏江河流峡谷形成,全地区地表面
            貌自然景观的结构和特征基本形成,成为贵州高原平均海拔最高地区。第四纪时期,冷暖交替

            气候,间冰期时期,河流侵蚀、溶蚀和切割旺盛,喀斯特地表、地下系统的峰丛、石芽、麻
            窝、漏斗、钟乳石发育旺盛;冰期,地壳隆升、河流堆积、风化碎屑物堆积和洞穴崩塌等作用
            旺盛。第四纪新构造运动间歇抬升和气候冷暖变化,构成现今毕节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

            貌类型。
                 主要特征 1.以高原山地为主。地貌形态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地等,山地和丘

            陵及盆地因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不同,分为高中山、中山、低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
            高盆地、中盆地等类型,并以高原和中山地貌为主。不同类型地貌因成因不同、构成岩性不同
            又有不同地貌形态,有经溶蚀作用为主的喀斯特高原,有剥蚀——侵蚀作用为主高原,有二者

            兼之高原;有经褶皱、断裂作用基础上形成山地,有喀斯特作用为主山地,有侵蚀作用为主山
            地,有二者兼之山地;盆地、谷地和平地多分布在向斜构造或断裂构造地区经流水作用或喀斯

            特作用形成。不同或因地貌形态,相互穿插,交错分布的复杂地貌类型,增添毕节地区地貌的
            复杂性。虽然地貌复杂多样,西部地带以高原为主,中部地带以中山地貌为主,东部一带则以

            低中山、丘陵和盆地为主。其中威宁县以高原为主,高中山、高丘陵、盆地为次;赫章、纳雍
            县为高原、高中山、中山;毕节、大方以中山地貌为主;织金县以中山、低中山地貌为主;黔
            西、金沙以低中山、中丘陵、盆地貌为主。



                                                                                                           29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