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7 - 昌宁县志
P. 557
第二十九章 人 物 社会卷
段国理(1910 ~ 2000),男,汉族,达丙镇达丙办事处山尾子人,家乡
教育事业热心人。2000 年 8 月因病去世。
1934 年在昌宁县初级中学任教,后到保山、昆明市契税局工作一段时间,
先后任昌宁县教育科科长、昌宁中学校长、达丙完小校长、双平小学校长,
1951 年秋被清洗回乡,并羁押两年,出狱后遣送农村监督劳动。1982 年 10
月恢复公职,按照教师待遇办理退休手续。
在昆明读书期间,他积极参与右甸设治事宜,力主发展教育事业。1935 年,
为《昌宁县立初级中学校歌》谱曲。其后,县临时参议会提出停办初中并将
教育经费移作他用的建议,他与同事奋力抗争,并电呈省教育厅,昌宁县初
级中学幸免夭折。抗日战争期间率 3000 民工赶修滇缅公路。1941 年部分乡绅准备瓜分学产田,他与
学校同事联名上书抗议并保住学产田。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昌宁县建设科科长,倡导发展邮政、电
话、禁种鸦片。在昌宁初级中学任职期间,与李翠林、王嘉猷、张文蔚等人发起成立昌宁县妇女天足
运动会,倡导妇女放足运动。落实政策后,他将落实政策补偿金全部捐给达丙小学,向县政协提供文
史资料 12 篇。
普光洪(1967.05 ~ 2001.04),男,汉族,漭水乡河尾村平场子村民小组人,
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1992 年担任平场子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1995 年 7 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 年 4 月 2 日因公殉职,年仅 34 岁。
他上任之时,平场子社人均纯收入 320 元,人均占有粮食 150 千克,水
电路“三不通”。一方面他带领群众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烤烟、畜
牧、茶叶、核桃等产业,率先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并外请辅导员帮助群
众发展生产,自己安排食宿。另一方面,引导群众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
创业精神,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上万个,引来自来水、架设通电路线、修通公
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他为困难群众垫支公益事业和产业发展资金上万元。
通过他带领群众不懈努力,平场子形成团结友爱、互助互敬社会氛围。2000 年年末,平场子人均纯收
入 1200 元,人均占有粮食 450 千克。
2001 年 4 月 2 日,普光洪带领村民实施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不幸殉职。5 月 13 日、5 月 17 日、
6 月 15 日,中共昌宁县委、保山市委、云南省委分别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全体党员向
他学习。
禹存孝(1927 ~ 2001),男,汉族,柯街乡扁瓦村团岩村民小组人,优
秀生产队长。1979 年被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是中共云南省
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2001 年因病去世。
参加过滇西抗战,1951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9 年因病复员回家。
他复员回乡时,团岩生产队队长正遭受批斗,生产队工作处于瘫痪状
态,并主动承担生产队队长职责,组织群众春耕备耕。群众看他工作热情
高、干劲大,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推举其担任生产队队长。团岩生
产队地处冷凉山区,生产条件差,他结合当地实际,将原来遍地撒种改为
条沟播种或大塘播种,增施有机肥,逐年改植优良品种,增加作物种植种
类。人均占有粮食从 1969 年不足 200 千克增加到 1980 年的 550 千克,除交售公粮外,还在柯街粮
【 4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