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昌宁县志
P. 167
第五章 畜牧业 经济卷
二、畜禽检疫
1978 ~ 2005 年,昌宁县主要开展畜禽检疫工作有屠宰检疫、运输检疫、产地检疫 3 种。
屠宰检疫 1978 年前,昌宁县家畜家禽上市交易量小,只有县商业局食品公司经营肉食品,采取
兽医临床诊断、感官开展屠宰检疫工作。1979 ~ 1980 年,各公社设立食品站(组),配套显微镜,
屠宰检疫由食品站和兽医站共同开展。1986 年,各区镇屠宰检疫由兽医站负责,但仅有柯街、卡斯、
达丙 3 个区开展屠宰检疫。1988 年起,配齐乡镇兽医站检疫用显微镜,全面开展屠宰检疫工作,收取
屠宰检疫费每头 0.50 元。1997 年 5 月,昌宁县城实行生猪定点屠宰,有 3 名检疫人员进驻屠宰场开展
宰前宰后检疫工作。至 2000 年,建成生猪定点屠宰场 16 个,乡镇集镇 15 个屠宰场由兽医站负责检疫。
2005 年,昌宁县定点屠宰肥猪 3.46 万头,其中县城屠宰场检疫 1.07 万头、乡镇屠宰场检疫 2.39 万头;
检出病害猪肉 38 头,其中高热病 13 头、猪丹毒 6 头、旋毛虫 3 头、猪瘟猪肺疫 11 头、黄疸 5 头。
运输检疫 1980 年,昌宁县在县城、达丙集贸市场开展畜禽运输检疫工作。1982 年后,运输检疫
面扩大到柯街、卡斯、湾甸、勐统 4 个集镇。1990 年,运输检疫面扩大到 11 个集镇。1995 年,检疫
活畜禽 28652 头(只、羽)。1996 年,昌宁县所有乡镇集镇均开展活畜禽检疫工作。2000 年起,在温
泉湾塘、柯街大花桥两个主要交通路口设立临时交通检疫卡站,一旦境内外疫情发生及时设卡,开展
过往车辆消毒、畜禽查标验证、补检补免工作。
产地检疫 2003 年起,昌宁县开展产地检疫工作。6 月,举办乡村防疫员、防检员培训班 3 期 179 人,
县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抽调 14 名技术人员到乡镇指导,年末产地检疫面 100%,检疫上市家畜
(禽)45.46 万头(只、羽),其中猪 26.30 万头、牛 2.56 万头、羊 4.17 万只、禽类 12.43 万羽。2004
年起,开展奶牛结核病检疫(皮内变态反应),昌宁县存栏奶牛 69 头,检测结果阳性 13 头、疑似 3 头、
阴性 53 头。2005 年,开展耳标换代工作,产地检疫面 75%;奶牛结核病检疫 82 头,检测结果阳性 11
头、疑似 11 头、阴性 59 头;抽检猪血清 90 份,圆环病毒病阳性 43 份、疑似 5 份;送检血清 24 份,
全部呈附红细胞体病阳性。
三、畜禽防疫
1978 年,昌宁县继续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分别组织兽医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畜禽疫病预防免疫注射。
1985 年,生猪以猪瘟弱毒冻干苗或二联苗为主开展免疫,牛以牛出败苗、口蹄疫“亚洲Ⅰ型”弱毒苗
(1983 年起)注射或气雾免疫为主进行免疫。1986 年后,以春、秋两季防疫及定期补针相结合开展预
防免疫工作。生猪以猪瘟弱毒冻干苗或猪瘟猪肺疫二联苗为主进行免疫;牛以牛出败苗、口蹄疫“亚
洲Ⅰ型”(1989 年起)和“O型”疫苗混合气雾为主进行免疫;羊以三联四防苗为主进行免疫;鸡以
鸡瘟及霍乱为主进行免疫。2001 年起,采取春、秋两季预防免疫接种及定期补针相结合开展预防免疫。
2003 年 6 月起,推广免疫标识、免疫证、免疫档案制度。2005 年起,对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强制免疫,
生猪以猪瘟及口蹄疫“O型”灭活苗为主进行免疫;牛羊以“亚洲Ⅰ型”“O型”双价灭活苗为主进
行免疫;禽以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主进行预防免疫。
四、畜禽疫病诊疗
1978 年,昌宁县兽医实验室开展细菌分离培养镜检、补体结合、凝集、琼扩、免疫沉淀、中和、
变态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柯街公社芒赖大队兽医室制成草乌、雪上一枝蒿两种针剂,用于
畜禽疫病治疗,效果较好。1979 年,开展硝酸酚驱虫试验,掌握畜禽用药最佳剂量,提高用药安全
和驱虫效果。1982 ~ 1984 年,县兽医防疫部门开展牛、马、骡、驴锥虫病检查化验,查出牛发病率
【 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