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文山州年鉴2018
P. 62
文山州年鉴/2018
(二)抓实项目前期工作。要多渠道、多层次、 物等问题,坚决遏制非法开垦林地、采伐林木行为。
多方式筹集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创新项目前期工作委 (二)加紧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大力推进封山
托、代理、外包、合作等机制,不断拓宽项目前期工作资 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金渠道。继续推进项目前期专项行动,提前组织开展项目 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退耕还林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惠民工
论证,提升项目前期成熟度。要主动对接汇报,加大协调 程,全州上下要克服畏难情绪,下力气推进,今年要确保
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的 “十三五”规划中期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45万亩。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发展退
调整,积极做好 “十四五”规划项目储备。要推行并联审 耕还林后续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好双优。
批、上门审批、限时审批等,简化、优化重大项目审批程 (三)加紧进行城乡绿化。城镇要多造绿、透绿、
序。全力推进泸西至丘北至广南至富宁、丘北至砚山、那 常绿,打造一批园林式单位、小区,新建一批绿色广场、
洒至兴街高速公路,以及蒙自至文山铁路、清水河水库等 公园和街道,积极推进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大力改善
一批重大项目尽快获批,紧跟完善环评、水保、用地、林 乡村生活环境,鼓励群众多种花、多植树,将村庄绿化作
地等配套审批手续,确保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早 为美丽宜居乡村、民族村落、特色小镇等规划建设的重要
见效。 内容。突出抓好城镇及周边、公路干道绿化,用森林掩映,
(三)强化项目实施保障。资金保障要发挥财政 用绿色妆点。
资金 “四两拨千斤”作用,用好国开行、农发行等改革性 (四)搞好水源地和河湖库渠保护。继续推进水
金融支持资金和浦发行扶贫发展基金,推广应用 PPP模式, 污染防治,加快划定新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完
拓展项目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抱团增信、抱团融资。用 善保护标识,加大城镇供水水库的水质总氮、重金属超标
地保障要用足用活用好贫困地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保障 治理力度,确保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 100%达标。加
脱贫攻坚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全力以赴争指标、主动 强河湖库渠管理,建立 “一河一策” “一河一档”,组建
作为创指标、科学合理用指标。服务保障要坚持 “谁主管、 “护河员”队伍,实施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确保主要河流
谁服务,谁引入、谁服务”的原则,实行专人负责,全过 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不低于 90%,实现河 (湖)长制工作
程服务,从立项、申报、招标、引资、审批、开工、竣工 从建制度到见成效转变。
等环节全方位建立项目管理服务体系。组织保障要健全完 (五)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强化尾矿库
善 “一个项目、一名领导挂钩、一个班子服务、一个部门 安全整治,全面实施安全闭库工程。从严控制开采行为,
负主责、一个企业具体实施、一个方案管理”的机制,定 依法关闭关停 “三区两线”可视范围石场、矿山,深入排
项目、定责任、定时限,包项目建设进度、包问题协调解 查治理植被破坏、山体裸露、土地毁损等问题,清除已关
决、包政策落实到位、包项目产出效益,高位强势推进文 闭矿点建筑物,修复采石采矿裸露山体,全面治愈城乡
马、广那、文麻 3条高速公路,以及广南机场、丘北机场、 “伤疤”。
德厚水库、城市管廊等一批项目建设,坚决杜绝开工不动
(六)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全面排查威胁村
工、开工磨洋工、开工不竣工现象。
庄、城镇、学校、医院、道路桥梁等重要区域地质灾害风
同时,要重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政
险点,强化避险应急场所建设,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防控体
府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增量债务,逐步消化存量债务,严
系,着力提升应急避险能力。要结合生态环境修复、易地
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打击金融犯罪,维护我州良好
扶贫搬迁、环境美化亮化,突出抓好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
的金融秩序。
稳步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最大限度地化解地质灾害风
险隐患。
六、保护生态,建设美丽文山 (七)治理历史遗留污染问题。要重视以砷渣为
主的历史遗留污染治理,仔细排查零散、隐蔽的老旧堆放
文山生态脆弱、生态珍贵,我们必须珍惜文山的一山 点,加快推进砷渣安全填埋和原堆放场地环境修复工程,
一水、一草一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实现安全无害化处理,切实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要进一步做好省委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和反馈意见的整 (八)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土壤污
改,重点抓好十项具体工作。 染防治,突出抓好河谷地区、重要水源地、散养密集区农
(一)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加快推进自然 业面源污染治理,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
保护区规划编制和勘界立标工作,明确管理范围。强化人 主体,推广带动农户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农田节水、地
迹活动管理,妥善处理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依法查 膜回收、废弃物分类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等清洁生产技
处保护区内建设取水口、养殖场、生产设施及发展林下作 术,有效恢复农田土壤环境质量。
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