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7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177
生态保护
数量占全省总数的10%以上。 【盾皮鱼化石证明人类颌骨起源】
2013年至2014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 据新华社(林小春)报道,2016年10月,中
所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仅11个县市的14个地点有 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与瑞典乌
绿孔雀野外记录,种群数量估计不足500只,已经 普萨拉大学阿尔贝里团队共同在美国《科学》杂志
成为中国濒危的野生动物物种之一。在14个分布点 上发表盾皮鱼研究成果,论述在云南发掘的一种
中,双柏县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的绿孔雀种群密度和 古鱼化石证明人类的颌骨可以追溯到4亿年前一种
数量最大。2014年6月,保护区管理所通过中科院 “披盔戴甲”的史前原始鱼类。
昆明动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指导帮助,开始 盾皮鱼类因身披笨重盔甲而得名,是泥盆
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项目,绿孔雀保 纪,即“鱼类时代”(大约4.19亿年至3.59亿年
护正是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前)海洋、河流与湖泊的统治者。颌最早就出现在
绿孔雀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被国 盾皮鱼类中,这成为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史上的重
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性濒危(EN) 大转折。典型的盾皮鱼类有3对简单的膜质颌骨,
物种等级,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 都位于口腔内侧,与面部其他骨骼并不相接,称为
公约》。 “原颌状态”。
盾皮鱼的简单膜质颌骨与包括人类在内的硬
【昆明动物博物馆开展科普巡展】 骨脊椎动物都被称为“全颌状态”的复杂膜质颌骨
据昆明动物博物馆(吴丽彬)报道,2016年4 是不同源的,但这一认识因2013年报告的在云南曲
月和8月,昆明动物博物馆分别在西双版纳傣族自 靖发现的全颌盾皮鱼而彻底改变。云南曲靖有着
治州举行“感受生命之重——走近大象”“走近昆 “失落的古鱼王国”之称,这里保存着多种奇怪的
虫”两个专题展。展览深受当地群众与青少年的关 原始鱼类化石。在曲靖发现的全颌盾皮鱼身体保持
注,参观人数达6.8万人次。 着典型盾皮鱼的样子,却长着硬骨鱼类的上下颌,
昆明动物博物馆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 明确显示出硬骨鱼类由盾皮鱼类直接演化而来。人
科普方针,通过流动展览的形式深入开展科普宣传 类是后来登上陆地的硬骨鱼类的后代,人类的颌骨
工作,旨在提高民众对动物和森林生态文化的认 也因此向前追溯到全颌盾皮鱼
识、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推动民族地区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自巡展活动开展以来,昆明 【亚洲象保护项目启动】
动物博物馆先后举行“人类的近亲——灵长类”走 据《云南日报》载(记者戴振华),由中央
进景东彝族自治县、“黑色精灵——怒江金丝猴” 财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贴资金资助,总投资为
走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专题展览。 1…150万元的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项目于2016年10
月启动,实施范围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启动】 主,兼顾保护区外有亚洲象分布的区域。
据《云南日报》载(记者王淑娟),2016年 保护项目主要包括:人防系统、技防系统、
10月13日,由云南省渔业局主办的“云南省2016年 亚洲象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宣教体系建设、生物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在昆明正式启 多样性持续监测、云南亚洲象国家公园规划编
动。本次活动以“关爱水生动物,共建和谐家园” 制、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等。
为主题,旨在通过为期1个月的集中科普宣传,进 旨在通过项目的实施,掌握亚洲象栖息地空间分
一步促进全社会对水生野生动物的关注,引导公众 布、栖息地质量等状况;清除外来入侵物种,恢
共同参与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行动,保护水生野生动 复亚洲象栖息地,以缓解亚洲象食物资源短缺问
物资源。活动时间截至11月12日。 题;加强亚洲象跨境联合保护体系建设,建立人象
活动现场举行有奖知识问答,并通过发放宣 冲突防御系统。
传手册、展板展示、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向参加活 自2010年起,西双版纳州与中国太平洋保险
动的群众普及水生野生动物相关法律法规,倡导科 公司西双版纳支公司签订“西双版纳亚洲象公众责
学放生。 任保险合同书”,建立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2011
年以来,又对全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建立公众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