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会泽县“8·03”抗震救灾志
P. 98
)6*;& 9*"/o c p,"/(;)&/(`+*6;"*`;)*
“8·03”抗震救灾志
失1.65亿元,市政基础设施经济损失1.08亿元,农村地区生活基础设施经济损失10873.7万元,地质灾
害防治基础设施经济损失9418.8万元。
教育系统公共服务经济损失2857.1万元,科技系统公共服务经济损失314.6万元,医疗卫生系统公
共服务经济损失3941万元,文化系统公共服务经济损失490万元,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公共服务经济损
失182.9万元,体育系统公共服务经济损失81.7万元,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经济损失728
万元,社会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经济损失1817万元。
十、“8·03”地震会泽县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短期影响
“8·03”地震对会泽县地形地貌、岩土系、地下水结构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地震后,发现了众多的危岩体、原滑坡变形迹象等,特别毗邻震中的牛栏江沿岸(如纸厂乡),
堰塞湖导致江水水面上升最大约80米,淹没沿江村庄,地形地貌也由原江边峡谷地貌变为湖岸地貌。
地形地貌的变化必将引发地质环境剧变以取得新的平衡。
2.对岩土体的影响。
震前灾区岩石破碎、土体松散且多处于整体蠕动变形阶段。地震震动导致岩石更为破碎(局部
甚至脱落母体形成危岩体),特别是地震应力集中的软弱结构带(如滑坡面、贯通性好的节理裂隙面
等)地段的组成岩土体,地震破坏作用更为显著。以上岩土体的变化,导致崩塌、滑坡变形加速,同
时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松散物质,使地质灾害规模加大、速度加快。
3.对地下水的影响。
灾区的地下水类型有孔隙水、碎屑岩层间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四类,均赋存与岩
土体间的孔隙、裂隙间,其补径排均与岩土体间的孔隙、裂缝相关。地震对岩土体结构改变极大(一
方面破碎岩土体增加地下水流通性,一方面局部塌落阻塞地下水运转)。地震后,发现如纸厂乡江边
村委会岩脚、闸塘村小组水源地干涸等现象。
(二)长期影响
地震对灾区的影响主要内因为地震导致地质环境变化的不可逆性(如岩土体的破碎、软化不可
逆),地质环境将缓慢、长期地进行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具体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边斜坡变形加剧加快。
组成边斜坡的岩土体结构受地震影响,导致边斜坡稳定性更差。将导致崩塌、滑坡等灾害更为频
繁、规模更大。位于灾害影响灾区内人员、财物将遭受比震前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
2.地面塌陷加速发展。
地震震动破碎岩土体,地下洞巷等空洞围岩完整性下降,顶板稳定性下降,加速地面塌陷变形。
3.地下水运移改变。
受地震影响的地下水,将重新建立补径排系统。在地势高峻地带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岩土孔隙
加大,地下水运移通道贯通,表层地下水将快速渗入深处,取水更为困难,缺水的人居环境形势将更
为严峻;在地势低凹地带的地下水排泄区,因地下水径流加速,在雨季将更易遭受洪涝灾害。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