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会泽县“8·03”抗震救灾志
P. 93

第一篇  灾  情




                                         第二节  会泽县受灾概况





                  一、会泽县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一)地形地貌
                  会泽县地处滇东高原与黔西高原分界的乌蒙山脉主峰地段,为构造侵蚀、溶蚀的高中山高原山
              地、中山峡谷、盆地堆积和冰川地形地貌。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西向东成阶梯状递降;

              最高峰大牯牛寨海拔4017.3米,最低处小江和金沙江汇合处海拔695米,相对高差3322.3米,平均2200
              米。境内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多呈“V”形峡谷。整个地貌以山地地貌为主,其次为盆地地貌和冰
              川地貌。

                  山地地貌由于高度和成因类型不同,可分为高中山、中山峡谷地貌、高中山高原地貌。高中山、
              中山峡谷区分布于小江以东、以礼河以西,面积约900平方千米,该区山高谷深,泥石流发育,其中
              蒋家沟、尖山沟泥石流暴发频繁,规模巨大,危害严重;高中山高原地貌分布于以礼河以东、牛栏江

              以西,面积约4945平方千米,是古夷平面受地质构造内外力作用而形成的一块山原地貌。全县山区面
              积5635.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5.7%。
                  盆地地貌分布零星,全县大于1平方千米的盆地25处,面积25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3%。其中

              较为开阔的盆地有会泽盆地、娜姑盆地、迤车盆地、乐业盆地,耕地面积均在1万亩以上,是会泽县
              的水稻主产区。
                  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小江以东至矿山厂一带,尤其以小江沿岸分布集中,冰蚀凹地叠置分布,角

              峰、刃脊、冰斗、U谷、冰坎等特征明显,是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的地区。
                  (二)气象、水文
                  气象。会泽县地处低纬度高原区,属中亚热带、温带及寒带共存的立体气候类型区。具有较完整

              的立体气候,地形气候、地方性气候和局部性气候十分突出。县境内夏季空气湿润,雨量集中,阴雨
              日数偏多;冬季气候干燥,晴天多,雨量少。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平均雨季天数155天,降
              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8.6%。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也是极不平衡,江边地热河谷地区降水量最少,

              特别是小江流域年降雨量仅有500多毫米,其次是北部地区,仅有700~800毫米;南部地区降雨量比
              较充沛,在1000~1300毫米之间,是全县的多雨区;高海拔地区大海梁子降雨量达1500多毫米。干湿
              分明、雨量时空分布不均衡是会泽县境内气候特点之一。

                  水文。境内地表水系发育,会泽县境内有较大河流57条,主要河流有小江、牛栏江、以礼河,流
              域面积5854平方千米。入境水量14.46亿立方米,出境水量35.35亿立方米,年径流总量24.63立方米,

              地下水径流量12.2亿立方米。受河流侵蚀作用,斜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失稳形成滑
              坡、泥石流。
                  (三)地层岩性
                  会泽县境内的地层,除白垩系缺失外,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各层位均有出露,各时代地层接触关系

              及层序清楚。


                                                                                                           ·33·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