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会泽县“8·03”抗震救灾志
P. 95
第一篇 灾 情
续表
界 系 统 (群)组 厚度(米) 主要岩性
上统 大箐组 74~315 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
上巧家组 47~166 长石砂岩夹页岩、白云质粉砂岩和灰岩
奥陶系 中统
下巧家组 96~183 长石石英砂岩、砂岩夹页岩、粉砂岩、上部为白云岩
下统 红石崖组 114~287 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页岩夹细砂岩
下 上统 二道水组 21~76 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
古 西王庙组 78~105 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夹石膏层
生 中统
界 陡坡寺组 40~132 粉砂岩、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白云岩及灰岩
寒武系 龙王庙组 276 白云岩夹少量页岩、粉砂岩及粘土质白云岩
沧浪铺租 74~86 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夹泥质白云岩,底部常含砾岩
下统
筇竹寺组 323~405 粉砂质页岩、页岩、细砂岩、粉砂岩夹少量灰岩
鱼户村组 100~311 不纯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磷块岩
灯影组 331~938 厚层状白云岩
上统 陡山陀组 砂砾岩、砂岩夹粉砂质白云岩
震旦系
南陀组 47~57 上部为泥质页岩夹少量砂质粉细层,下部为冰碛砾岩
元 下统 澄江组 746 砾岩、硅质岩、砂质页岩和少量泥质页岩
古
界 鹅头厂组 上为粉砂岩,中为石英砂岩、板岩互层,下为板岩
前震旦 昆阳 大龙口组 2052 灰岩、白云岩夹碳质板岩、硅质岩、绢云板岩
系 群 黑山头组 上部为板岩、石英砂岩,下部为千枚岩夹石英砂岩
黄草岭组 千枚岩、板岩夹石英砂岩及灰岩、白云岩
(四)地质构造
按大地构造分,会泽县境构造位置位于一级构造单元—扬子准地台(扬子板块)西缘中的二级单
元—滇东台带下属的两个三级构造单元即滇东台褶束与会泽台褶束的结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皱、
断裂发育。县境内褶皱主要有14个,皱轴向以北东—南西向及南北向为主;裂构造层次相差悬殊;深
断裂以东西向为主(两条),东向及南北向次之(各1条),级断裂以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南北向为
主,东西向和北西向次之。这些断裂将县境内地质体多切成菱形块状、方块状和长条状。
区内可分为五种类型的构造体系。即:经向构造带、纬向构造带、华夏系构造带、新华夏系构造
带以及几个构造相互干扰、改造的形变—联合复合构造。对境内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和地貌影响较深
的主要有:经向构造体系及发育时期,以小江断裂为中心,由一系列南北向压性断裂及同向褶皱组成
(小江断裂束、麒麟厂断裂束、水槽子向斜、坪箐背斜);纬向构造体系及发育时期为南岭构造带西
伸部分,由一些走向近东西的逆断裂层、高角度冲断裂带及褶皱组成(会泽—宣威东西向隆起、会泽
断裂);华夏系构造体系及发育时期(塘坊断裂、金牛厂—矿山厂断裂、待补断裂、舍居河背斜、水
塘背斜、符家村向斜、熊家村向斜、乐业向斜、迤车向斜、翻身村断裂);新华夏系构造体系及发育
时期,由一系列北北东的压扭性、压性断裂及同向背斜组成(鲁纳断裂、源山坡背斜、卡竹向斜);
复合联合构造(毛家村水库环形弧、白雾街不对称又曲线弧形构造)等构造形迹。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