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2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422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王兰溪对儿科有造诣,尤以推拿自成一家。其后,王希仲成为省内名医之一。此期间,外地人
氏定居织金,县城洪兴阶以治伤寒为主,洪荣安专治杂症,徐树轩擅长内科、庹几禅擅长外伤
科;县城知识界人士郑世民、刘兴基、张志辉、曾复兴、王润苍、杨从周等学习中医,皆有所
成。城关有亦官亦医、亦教亦医、开药铺行医者多达40余人,全县城乡中医逾百人。金沙清末
始有中医,1920年后盛行。1941年,39户四川中医到金沙落户。毕节县名中医有李道生、汪振
华、周济民、杨根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医响应政府号召,联合成立中医诊所。1952年,大定县王虚
谷、杨叔文、穆海凡、张恂成立区内第一个联合诊所。此后,凡有条件的地方,皆成立中医联
合诊所。至1965年,全专区成立中医联合诊所20余个。
1959年,成立毕节专区中医院。20世纪80年代后,中医事业进一步发展,各县相继建起中
医院。
1978年后,国家准许个体中医开业,区内个体中医诊所逐渐增多。
1988年,国家卫生部将大方县列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在大方县实施《全国农村中
医药工作五年规划》。至2002年,大方县22个乡镇卫生院、10个中心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诊疗。
附:地、县市中医院简介
毕节地区中医院
1960年建成,占地1.17万平方米,病房1588平方米。建院初,设有病房、门诊、药房、化验
室、X光室、病床50张。此后,医疗服务范围逐渐扩大 、医疗门类逐渐健全、医疗技术设施不
断更新完善。1984年,毕节地区行署批准将郭家湾农场102.8亩土地划拨给地区中医院修建住院
部和职工宿舍。1988年,占地1291平方米,建筑面积4520平方米的郭家湾住院部综合大楼建成
投入使用。同时建成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15平方米的锅炉房,营养室、制剂室等附属设
施。1994年,毕节地区计委核定地区中医院病房床位220张。1997年,建成投资372万元,占地
1057.58平方米,建筑面积5259.7平方米的门诊大楼。至2003年,医院设有院办公室、党委办公
室,后勤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医务科、护理部、审计室;临床设外
科两个病房,床位60张;内科3个病房,床位92张;在院内设普通、发热、急诊、专家门诊,在
院外设二、二、四及洪山路,车站门诊;另设有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针灸理疗按摩科、
儿科、口腔科、供应室。具有较先进的CT机,300MAX光机,彩色B超,纤维胃镜、麻醉机,全
自动血流综合检测仪,彩色多普勒、生化分析仪、腹腔镜、无影灯、心电监护器。除开展以中
医为主的诊疗外,还能开展常见的外科手术及较疑难的手术。
1960年建院时,其治疗技术及医疗设备较为简陋。因有周济民、汪振华、张泽名、李道
生、刘兴基等名老中医从诊和参与病房管理,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疗秩序井然,医疗质量
好,深受群众好评。收治病种有肺结核肺痛、肝炎、伤寒、风心病等。1976年后,先后增加收
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