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39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中小学生的体质调研工作。2003年,学校卫生工作重点为预防“非典”。2010年,在全地区范
围内开展卫生调查统计,完善全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零报告制度,将健康教育纳入教
学计划,让中小学生学习掌握预防疾病的知识。
劳动技术教育和美育 1.劳动技术教育。1954年4月后,中学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改进
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点,各中学利用
校园零星空地,组织学生种植蔬菜,进行劳动教育和实践。1956年,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关
于1956年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工作计划》,对普通中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1958~1960
年,区内中学开展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学校开展勤工
俭学,学生们受到劳动锻炼,有的学校也做出一些成绩。黔西一中校办工厂研制出的“五四O
六”菌肥,用于粮食、薯类、烤烟农作物催芽、追肥及底肥,皆收到良好效果。纳雍一中、二
中校办工厂生产的油压机和试管支架等,同省教育厅教学仪器站挂钩,产品销往四川。大方一
中校办工厂试制成功“特轻型全浸水冷式手提式交流电焊机”,经毕节地区计划委员会批准,
1974年起列入计划小批量生产。1977年12月,试制成功雷电探测器。毕节一中创办的炼油厂,
回收废油再炼成机械油和车用机油,为学校创造财富。1976年统计,全地区有校办工厂41个,
年总产值29万元。校办农、林、茶场用地1018.5亩,产粮食63万斤,农副业余纯收入近7万元。
1978年,毕节一中农场有土地60亩,年产粮食4万斤。1959年,大方中学农场有土地45亩,
养猪69头,羊17只,鸡、兔30余只,办硫磺厂1个,年收入2700多元。1962~1977年毕节县朱昌
中学坚持勤工俭学,校办农场、畜牧场、鱼塘收入8万多元,1978年收入1.5万多元,为当年上级
拨款的44%。1979年10月,曾出席全省在天柱县召开的勤工俭学经验交流会。
由于师生参加生产劳动过多,忽视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教
学质量下降。1978年后,由于多种原因,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困难重重,一些学校先后停办
原办厂、场。到1987年,全地区开展勤工俭学的中小学仅占9.3%,总收益10万元,排列全省
地、州、市之末。毕节六中开展得较好,年创收5万元,1988年10月被评为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1989年,各县成立勤工俭学领导小组,召开勤工俭学工作会议,贯彻国发〔1989〕9号文件和省
政府(1989)24号文件,拟定全地区勤工俭学的奋斗目标。是年底统计,全地区开展勤工俭学
的学校3268所,占总校数的77.26%,参加勤工俭学的中小学生69.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84.3%。
勤工俭学总产值661万多元,纯收入167万多元,生均产值1.74元。威宁一小、毕节六中、金沙
龙坝茶中被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威宁、大方被地区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分别获
第一、二等奖。1990年,全地区勤工俭学产值近1000万元,纯收入200万元,生均产值3元多。
1991年初,召开全地区勤工俭学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学校勤工俭学工作;5月~6月抽查部分
县、校勤工俭学情况;10月份组织各县教育局长及勤工俭学专干和部分学校负责人共21人赴广
西柳州市参加全国勤工俭学产品展销协作会,考察学习广西经验。1992年,中学逐渐停止勤工
俭学活动。
2.中学美育。1952年3月后,中学实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开设音乐课
和美术课,对学生施行美育教育,1981~1983年,结合国家推行全民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
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