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147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和四等奖。
4.油桐引种试验。1981年,黔西林学会引进广西对年桐湖南葡萄桐定植,1985年单株产量分
别为6.8千克、7.9千克,比对照本地小米桐增产233.3%、186.9%。含油率,对年桐为60.39%,葡
萄桐为60.12%,其油脂的酸价、皂化价和折光指数达到国家出口标准,应用于生产。1985年获
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5.罗山大板栗引种试验。1982年,地区林科所引进河南罗山大板栗试种。经7年观察,比本
地品种早产、早熟,基本保持原品种特性。并研究提出该品种在区内的最适宜、适宜、较适宜
和不适宜区域。1989年获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6.漆树品种鉴定。1984~1992年,地区林科所在大方县马龙岩建立漆树品种园5.33公顷,收
集贵州省内和云南省漆树品种33个,定植1755株。研究内容及成果:(1)观察漆树品种基因,
摸清各品种幼树阶段的特征、特性,选出优良外引品种云南泡桐皮。(2)漆树地方品种比较
试验,评出优良品种红漆大木和小大木,其产漆量比其他品种高两倍以上,且成熟早,适应性
强。(3)漆树品种家系半同胞子代测定,选出红尖灯台大木漆和粉红皮两个品种的家系子代,
产漆量高,性状稳定。(4)漆树品种苗期比较试验,摸清园内各品种苗期变异的特征。1992
年,红漆大木等优良品种在大方县推广330多公顷。1993年与漆树栽培技术合报获地区科技进步
二等奖。
7.漆树地方品种树皮解剖研究。1987~1988年,地区林科所解剖研究漆树皮的结构、皮厚、
漆道阻塞类型,单位面积漆道数和直径,以及石细胞群数。研究确认,产漆量与漆汁道单位面
量呈正相关,与石细胞群层数呈负相关;不同品种的数皮结构特征有差异,为漆树品种分类提
供科学依据。
8.池杉引种及造林技术研究。1986年,地区林科所从湖北引进杉种子600千克,在金沙和黔
西县育苗153公顷,产苗48万株。1988年营造试验林2公顷,人工林166.67公顷。1998年,平均株
高7.6米,胸径9.2厘米,新增木材蓄积1.52万立方米。经14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提出池杉的育
苗技术和造林技术。1999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9.板栗品种引进、地方板栗优株选育及繁殖应用。1989~2003年,地区林科所进行研究。
(1)对全地区地方板栗品种进行调查评比,选出优良品种毕节油沙板栗和威宁辅处板栗。
(2)选出两品种的优树10株,繁殖成无性系。(3)引进11个国内优良品种的接穗,均嫁接成
功,并鉴定出光华板栗、毛板红、郯城3号、早丰、九家种等5个优良品种。(4)在毕节市田坝
镇林场建立地方品种优良无性系及外引优良品种采穗圃3.33公顷,并进行穗条丰产试验,提出
增加采穗圃条的有效措施,为生产提供49万枝。(5)开展板栗嫁接技术研究,总结出室内嫁接
成苗83.5%、室外嫁接成苗95%的技术措施。(6)在田坝镇林场建立试验林1.13公顷,经多年
实践和研究,提出板栗早实、丰产、优质的技术措施。(7)经调查,提出板栗适宜区在海拔
1600~1900米范围内,至2003年,示范推广800多公顷。本项目于1998年、2002年、2005年获地
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10.中林美荷杨引种试验。1999年4月,金沙县林业局,引进中国林科院育成的新品种中林美
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