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六)
P. 46
报地委、行署审阅。从1996年初起,地委、行署多次召开会议,讨论修改计划草案。1997年9
月,编制完成《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计划到
2000年,全地区与1995年的比较:国民生产总值69亿元,增66.54%,工农业总产值110.5亿元,
增50.42%,其中农业产值42亿元,增21.28%,工业产值68.5亿元,增76.41%,乡镇企业产值100
亿元,增158.87%;地方财政收入达15.65亿元,增76.24%;粮食总产36亿斤,增4.47%;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800元,增274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4‰以内,年末人口在690万人以内。建设农
业生产基地:粮食30万亩,烤烟40万亩,苎麻10万亩,优质水果10万亩,优质绿茶5万亩,蚕
桑30万亩,蔬菜20万亩,中药材10万亩。产烤烟15万吨,油菜籽6万吨,桑蚕茧2100吨,水果11
万吨。全区森林达843万亩,森林覆盖率21%;林灌覆盖率30%;森林蓄积量2200万立方米;5
年造林250万亩,封山育林300万亩。畜牧业产值达1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8%;存栏生猪
323万头,大牲畜152万头,羊66万只;肥猪出栏240万头,产肉25万吨、绵羊毛800吨;人工改
良草场40万亩,建成10万只绵羊生产基地。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60万人,年产值达100亿元。5
年增加有效灌面7万亩,其中水浇地5万亩;治理水土保持4000平方千米,改造中低产田土80万
亩,坡改梯7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达320万亩;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生产卷烟80万箱,
每箱税利达2150元;复烤烟叶15万吨;毕节棉纺厂新增96台剑杆织机及6台针织大圆机,建成
印染车间和新增1万锭纺纱设备;麻纺厂新增2400锭纺纱设备,建成600万米织布生产线和针织
内衣车间,建成毕节毛纺厂800吨粗纺麻片,20万米无纺布生产线和毕节精梳毛纺织厂;制革
60万张,皮鞋40万双,皮衣10万件;中级酒5000吨,饮料2000吨。煤炭1600万吨;新增电力装
机43万千瓦,年发电量28亿千瓦时。产合成氨10万吨,尿素12万吨,复合肥10万吨,硫磺10万
吨,磷肥10万吨,黄磷1.8万吨,铁矿石150万吨,生铁20万吨,钢6万吨,粗锌8万吨,精锌6万
吨,普通硅酸盐水泥50万吨,特种水泥3万吨,非黏土砖1.7亿块,大理石板材10万平方米,釉
面砖70平方米。实现乡乡通公路,建成覆盖全地区的移动通信电话网,并实现全国联网;邮电
业务量1亿元,电话普及率由1995年的0.4%提高到1%,各乡镇基本实现程控电话。出口商品总
值达2亿元,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5年新建初级中学150所,新增校舍100万平方米,各县办好
一所综合性职业高中或技术培训中心;加快毕节、黔西、织金、威宁师范及师专规范化建设进
程,扩建毕节农校;2000年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金沙、大方分别
于1997年和2000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全地区“普九”人口占40%左右;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到95%,城镇98%。全地区医院总床位9127张,婴儿死亡率由1995年的5%
降到3.66%,基本控制地方病。广播人口覆盖率达7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0%。全地区人口控
制在690万人以内,自然增长率14‰以下。治理工业“三废”,推广锅炉除尘脱硫技术和密闭还
原净化法炼硫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争取到2000年,全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120.91亿
元,年均增11%,其中,第一产业53.6亿元,年均增6.3%,第二产业36.88亿元,年均增15.8%,
第三产业30.44亿元,年均增14.8%;三个产业的比分别由“八五”期末的52.5∶28.2∶19.3转变
为44.9∶30.9∶24.2。农林牧副渔民总产值83.35亿元,年均增6.5%,农民人均纯收入1248元;粮
食总产231.75万吨,年均增8.1%。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54.14亿元。5个贫困县先后越过温饱线,
2028